第 4 节 讲解:骑着扫帚的女巫《荒山之夜》

本节分享的「配器的色彩」,如果不听原曲是无法想象音乐也能如文字般的刻画事物。另有小提琴的特别弓法、管钟作为教堂钟声的应用,以及弦乐整体气氛的渲染。

午夜钟声已过,来自地下深处非人类的轰鸣

乐曲一开始小提琴上下回旋着的音型,嗡嗡嗡嗡,仿佛置身在嘈杂的环境中。低音声部沉重的顿音节奏,木管的吹奏如从地狱中席卷而来的旋风。嘶鸣、喧叫,长号威严的吹奏出可怕的形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音乐在描绘什么场景呢?

精灵、妖怪、魔王、女巫!

没有比这类音乐更令孩子们兴奋的了很难得碰到又好听,又极富画面感的曲子。怪不得人们把它归为交响音画类里。这是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名为《荒山之夜》中一开始的段落。我们听到的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配器的版本。这个音乐故事描写的是一群精灵鬼怪女巫们狂欢的场面。

传说在每年女巫安息日都会有魔王鬼怪出现,他们狂欢庆典。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早晨到了,光明将要降临,这声音驱散了黑暗中一切幽灵,及其具有戏剧性的场面。

《荒山之夜》文学构思来自于俄国小说《圣约翰之夜》中对巫婆安息日的描写。这应该是穆索尔斯基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其实在这里所说的成功作品,多是指那些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因为写得够通俗,不晦涩,和听众之间很容易就能建立想象的链接。比如荒山之夜开始的时候,那些精灵鬼怪上场时先是气氛的烘托:小提琴回旋音型渐强进入,嗡嗡的、嘈杂的,还有点阴森。

但(大家感觉到没有)又不是过分渲染,是那种小鬼儿们窃窃私语,嗡嗡作响。

因为主角不是他们,真正的魔王在后面。刚才我提醒大家听的木管更有意思,木管组滑奏式动机,竟然吹奏出了旋风般的感觉。

就在从地下翻涌而出的音响背景下,再伴随着精灵的怪声怪叫,真正的角色——魔王出场。三支长号和一个大号齐奏,威严、震慑、不可一世。我们用尽一切词汇都不及我们听到的这个主题。

黎明,

管钟,弱奏。

远处教堂钟声终止了狂欢。

天已破晓......
(本章节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