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想没想过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做一件「从无到有」的事情时,会不会考虑他的用处?我相信多是人都认为一定要知道,而且越详细越好!没有错,哪有人愿意做一件没有用的事情呢!但有时候艺术家例外他们在创作一件作品,灵光乍现时,不会想到作品的价值。那时候,所表达的不是生产线上的「活儿」,不是市场里的货,也不是交易中的产品。与之相反,它应该是无用的。若非是为了生计,很多时候艺术作品是不示于人的只是单纯的作为一段情感、思想的记录。那更像一篇写给自己的日记。只有一个读者——自己。
《动物狂欢节》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圣桑在 1886 年创作完亲自指挥后,并没有急着出版,在这一部由十四首小曲组成的交响组曲中。除了其中名为《天鹅》的一曲之外,其余部分他均未在生前发表。
在这一节中,我们接着上一课的话题,继续在组曲挑选几首来分析,
并探寻一下。为什么这么好听的音乐圣桑并不急着发表?为什么音乐作品成千上万,而大家对这一部作品情有独钟?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加入到动物狂欢节的队伍中,感受一下小动物们的热情。
有些艺术家,尤其是搞音乐的作曲家,他们有一种完全有别常人的思考方式,(就像一个特别的物种)。我们平常人在表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或者是语言表达,或者是文字描述。总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叙述。而他们不一样,他们呈现的是一个整体。自己早已淹没在作品里。所以对于敏锐的聆听者,面对作曲大家的作品时,哪怕只听上几小节,也能够识得真身。都说见字如面,音乐呢,是听乐识人。很多人对圣桑的了解只停留在天鹅一曲,再扩展一点是动物狂欢节
不过不要紧,刚才咱们说过,哪怕听上几小节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整体的魅力。
《动物狂欢节》是以音响模仿手法为主要创作手段的作品。是个标准的有标题的音乐,每小段都有明确的名字。整部组曲使用的乐器不多:主要是木管与弦乐,外加两架钢琴,另外还有一架木琴。虽然乐器简单,但在圣桑手里,无论是巧妙的乐思,还是精湛的配器,都具大师风范,音响效果非常丰富。(曲中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二、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木管组包括长笛、单簧管。还有一个色彩乐器:木琴。作为室内乐作品,虽然乐器简单,但表现出来的内容还是很丰富的。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圣桑这首音乐里有很多前人大师作品的影子。可以说他着着实实的将他们作品「戏弄」了一番。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