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2 节 讲解:此心安处是吾乡,话说安魂曲(第1页)

此心安处是吾乡,话说《安魂曲》

曾经有人问起,音乐有什么作用,觉得应该是引人向上,给予生命、灵魂以平静和美好吧。在音乐的诸多形式的表现中,有一种是几乎所有榜上有名的音乐家,都会去写的。而且我相信,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他们绝不会轻易下手,有的酝酿几年,有的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才动笔。看得出来,他们报以的是最真挚的热情,与最虔诚的心态,这便是安魂曲。

我们现在听到的是加布里埃尔·弗雷的《安魂曲》中的一段,旋律平和却不失优美,把人们的心情带入深深的怀念中。

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勃拉姆斯、弗雷、古诺等等,太多了,他们都有写。我相信在这些人自己的所有作品里,没有哪个题材能够和它相比了。

初听「安魂曲」这个名字的时候,都会以为那是给离去的人准备的。但不要忘记,那是生者在悼念,安魂曲是为那些心中还有一份挥之不去「爱恋」的人而做。这里,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类作品是如何走进人心的。

抛开宗教情结不说,安魂曲也可以理解为用音乐表达的「追忆」情怀,这种形式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甚至更久。

世界上留存下来最古老的一首乐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它的旋律与歌词,是以古希腊乐谱的形式刻在了一块石碑上。

初次听时,也没有想到竟然有如此清晰的旋律线,篇幅不长,是一位叫「赛基洛斯」男子的追忆。在我看来这应该就是安魂曲了,从文献上看,不知道作者失去了谁?但一定是最爱的人。与其说是为已故的亲人,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孤独找个伴。每当这个旋律响起时,他与爱人生活的场面便浮现在眼前。

尽管我们感受到了伤感,但那却不是声嘶力竭的,似乎在描写曾经的生活。纯音乐就是这点好,它省去了很多外加的符号,即便是不同民族、肤色、地域、文化都可以用自己的阅历来理解。

一开始我们听到的弗雷的安魂曲,虽然不是纯音乐形态,但是也没有表现呐喊与哭泣、没有安魂弥撒常有的拯救、忏悔、宽恕,我们完全不用把它看作一个宗教为主题的作品去感受。

弗雷在教堂演奏了 30 多年管风琴,但是他却很少甚至没有留下像样的管风琴作品。他似乎更喜欢简单的风格,现在大家听到的人声再加管风琴伴奏,清新自然,足以表现此刻心境。

这部名为天堂经安魂曲,在纯净中求柔美,于柔情里显高贵。它更像是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