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节 讲解:让手指去歌唱,听懂肖邦(第1页)

如果你想演奏得像我这样「如歌般的抒情流畅」,那就去听听优美的咏叹调吧。

这段话可不是我的原创,是那位 21 岁去了巴黎之后,被人们普遍认为欧洲已经没有一位老师,可以教授他钢琴的青年演奏家肖邦说的。

在音乐这个行当里,最容易入门的一件事就是做个演奏音乐的人,因为照着谱子来就可以了,你可以一边弹一边听,但比较难做的,恐怕还是演奏音乐的人。

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力度、手法,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演奏,这是每一个演奏家级别的人必须考虑的事情。因为但凡出色的演奏家,一定有对音乐有独到的理解,不然大家不就都一样了吗?!

在一部出色的作品里,到处都会是创作者的奇思妙想。在那些美妙的音符的背后不仅仅是悦耳,还有创作者本人的样子。所以提到肖邦作品,必须要说说肖邦本人了,因为从世人对他的描叙上看,就有了他音乐的影子。

比如相传他面目清秀,可能由于长期生病,肖邦肤色白皙、身材消瘦,面目也显得比常人清秀很多。另外有记载称他的手很美,也很大。突然张开的话,会吓人一跳。因为他可以覆盖钢琴 1/3 的键盘。

我记得有一首「练习曲」也叫《蝴蝶》练习曲,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它的音乐形象和蝴蝶联系在一起。其实当你弹奏这个作品的时候,才会发现你必须从头到尾把手张开,而且张得大大的。当我们手心向下把手伸开之后,去模拟演奏钢琴的样子时。你会发现,每一次触键后抬起的动作,当快速进行时,真的就像扇动着翅膀的蝴蝶一样。

说一个有趣的听觉感受,《蝴蝶》这首练习曲那么多的音均匀地流淌,一旦再加上延音踏板,演奏时每一个音势必叠加在一起。按说是钢琴演奏时比较忌讳的事情(不清晰),但肖邦在设计这个作品时,似乎没打算把每一个音都让我们听清楚,他给我们带来的是和弦的起伏感。尤其用了踏板的地方,在飘摇中起起伏伏地就更加突出了。而如果聆听者注意,还会在一个个延留音上捕捉到「蝴蝶」划过后的旋律线……

这个作品着实地不简单,需要演奏者每个手指的独立性。在快速均匀的音符演奏中,将各个声部分配给不同的手指。比如高音部分,也就是右手,每小节要弹奏 24 个音。其中 23 个要像波浪般延绵起伏,而那一个小指有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延留音要突出出来,形成一条蜿蜒的旋律线。

欧洲没有人像他这样弹琴,肖邦发明了这种效果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