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 节 《狂人日记》:「愤青」鲁迅如何为封建道德「掘墓」(第1页)

相信你多少听过这本书的大名,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发表于 1918 年。所谓白话文,其实就是现在俗称的「普通话」,也叫「国家通用语言」。

也许你会好奇:原来我们的普通话已经有「100 多岁」了。那么,在普通话出来之前,人们又是如何写作呢?为什么用普通话写小说,要写一个疯疯癫癫的「狂人」呢?

要了解这件事,可要从这本书的作者,鲁迅说起。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近代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在一开始,他其实并不是学文学的,而是学医的。

鲁迅生于 1881 年,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他的祖父曾经在清朝做官,从小家境不错,只是后来父亲病重,入不敷出,家道逐渐中落。

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曾提到他为父亲抓药迟到,在书桌上刻字的故事。可即使鲁迅那样懂事,认真给病重的父亲抓药,父亲还是去世了。因为这段经历,鲁迅后来留学到日本学医。

谁知到了日本后,鲁迅偶然中看了一段电影:在日本和俄国的战争中,日军怀疑一个中国人是俄国间谍,要将他抓起来枪毙。一群强壮的中国人却在津津有味地围观,丝毫不为同胞辩解。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日本学生高呼「日本万岁」,也有的学生看着鲁迅,阴阳怪气地说:看中国人这样子,一定会灭亡。

这件事让鲁迅倍感屈辱,他意识到:自己做一个医生,只能医治国人的身体。但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止于身体,更在于思想和灵魂。于是他弃医从文,想用文字唤醒麻木的国人;他还参加过革命团体光复会,差点成为一名刺客。而这个光复会啊,后来还成为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同盟会的前身。所以,鲁迅与中国革命还是有很大渊源的。

可当鲁迅从日本回到国内,他发现:救亡图存的种子四处播撒,革命形势却无比曲折。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胜利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他贪得无厌,当了大总统以后,居然还想搞复辟,自己登基当皇帝。后来,袁世凯称帝失败,又来了个张勋搞复辟。老百姓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在如此混乱的情况下,鲁迅开始思考:我原先弃医从文,就是为了支持革命,用行动救国,可为什么革命如此不彻底?封建礼教那一套死板的制度和文化,为何总死而不僵呢?后来他想到了答案:原来啊,革命虽然推翻了封建制度,却没有消灭人们脑中的封建思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