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在革命年代,农民阶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个阶层的人们受压迫程度最高,所以,想要反抗的决心也最大。虽然,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但只要有人领导,他们必定赴汤蹈火,在所不惜。
而这本《红旗谱》正是一部描写农民革命运动的壮丽史诗,生动地展现了农民革命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的历史进程。
小说以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兰池父子两代的矛盾斗争为主要线索,描写了冀中地区「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的学生爱国运动,展现了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我们先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梁斌,他曾在家乡参与过「反割头税」斗争,并在 1930 年考上了保定第二师范,于 1931 年进入保定第二师范求学。
当时正值「九一八事变」,保定二师的广大师生热烈响应中共「抗日救国」的政治号召,积极进行抗日宣传和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的学生运动。
血气方刚的梁斌受到革命氛围的强烈熏陶,热衷于阅读进步书籍,主动去接近中共党组织,政治思想得到了很大提高。不过,由于他身体染病,不得不离开保定回家休养,也因此错过了「二师学潮」中最为轰动、最为壮烈的「七六」惨案。
虽然,他没有直接参加这次学潮,但当事人大多都是梁斌的在校同学。「七六」惨案发生后,梁斌访问了幸存者蒋东禹,从他那里获知了事件发生的全部过程,同学们的无辜遇难和反动当局的凶狠残暴,这一切都使梁斌心灵震撼,难以释怀。
因此,梁斌选取保定「二师学潮」作为《红旗谱》创作的主要情节,是出于他对同学和战友的深切怀念与永恒纪念。
接下来,我会分为三部分,为你介绍书中的精华内容。
第一部分:朱家人不畏强权,勇于和恶势力作斗争。
第二部分:面对不公平的割头税,江涛带领村民共同反抗。
第三部分:青年学生发起「二师学潮」,用实际行动宣传抗日。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农民革命的故事吧!
一、朱老巩以身犯险,勇护古钟
先说说第一部分,朱家人不畏强权,勇于和恶势力作斗争。
故事发生在冀中平原滹沱河畔的锁井镇,这里住着许多勤劳朴实的庄稼人。
然而,庄稼人一年辛苦到头,却没有存下多少粮食和钱财,全被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