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许听过一句俗语: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雷锋董存瑞。
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泄气的时候,经常会听到这句话。可不知你想过没有,这长征两万五到底能有多苦呢?
简单来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战略转移,但又异常艰难。
20 世纪 20 到 30 年代,党中央领导红军在江西先后建立了多个革命根据地,做了许多造福老百姓的好事。但国民党反动派穷凶极恶,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1934 年 10 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党领导红军,从江西、湖南等地出发,一路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追兵的围追堵截,还征服了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
要知道,那可是一九三几年,别说像今天这样乘坐高铁、飞机,那时的红军可连马都没有多少,全都靠两条腿。长征途中也没有吃的,许多战士不是死在战斗中,就是饿死、累死在道路上。
长征出发时,红军的队伍有十几万人,可最后到达陕北,仅剩下一万余人。差不多 10 人只能活下来 1 人。这其中的困难和苦痛,我们可想而知!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伟大的党,坚强的红军,还是完成了这次伟大的长征。尤其在长征途中,还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是属于革命年代独特的印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长征途中的故事,看看什么是真正的「长征精神」。
本书的作者是萧飞,专栏作家。他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这些故事,再现了当时感人、励志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红军所表现出的无比忠诚的革命精神,那是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坚定信念。
相信你听了以后,也能够理解其中的长征精神,成为一个勇敢、坚强、有信念的人。
下面,老师将分为三个部分,为你讲解书中的内容。
第一部分:长征是为人民、为百姓的征途。红军做了不少帮助百姓的好事,帮他们解决了不少问题。
第二部分:长征是需要极大智慧和勇气的征途。面对各种困难,红军发挥聪明才智,不怕牺牲,完成了一个个艰巨的任务。
第三部分: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