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思豪一听面上失色,赶紧加速打马冲來,到得近前,也顾不得走门了,和六成两个直接从马背跃上围墙。
李双吉初学了些天机步,还不大懂得如何运用在跳跃上,蹦了几蹦,这围墙太高,跟本够不到墙头,急得他直跳脚。
常思豪和六成和尚在屋宇间纵掠,连跨数道围墙,來至红光大盛之处,只见下面是一个宽大院落,正堂高大,屋门大开,灯光明亮,屋里一大头老者跪对灵桌香案,念念有词,屋外广坪之上站了百十号儒生,神情冷竣,面色庄严,手里尽是熊熊燃烧的火把,照得满院红通通一片,院子当中架起一个大柴堆,当中竖起一个巨大的木桩,上面绑定一人,眉高鼻挺,耳戴金环,耷着脑袋阖目如睡,正是火黎孤温。
六成和尚大奇:“袁祭酒这是要干什么?”常思豪拦住他身子:“看看再说!”
只见屋中那大头老者站起來,朝屋外一招手,立刻有儒生拎起桶向院心的柴堆木桩泼去,登时满院里油味刺鼻,火黎孤温被冷油一泼,苏醒过來,一见这情形有些慌乱,身子不住挣拧,一來中了唐门的毒药,二來绳子绑得结实,哪里挣扎得脱。
那大头老者正是袁祥平,他缓步走到檐下,面对群儒,张臂朗声道:“我眉山汇两川豪杰、凝八方灵秀,乃人文渊薮之地、千载诗书巨城,人称‘一朝进士出八百,天下好学在眉州’,晋时李密《陈情表》与武侯《出师表》齐名传世,唐宋八家中又有苏洵、苏轼、苏辙傲踞称雄,历來学风之盛,甲于两蜀,英儒耆宿,人人仰宗,曾几何时,天下诗书三成皆为‘蜀刻’,印刷雕版尽出我眉山,可现如今眉山却一落千丈,全无旧日荣光,诸位可知缘故!”
儒生中有人举火大声道:“因为鞑子!”
火黎孤温一听这话,眉心登时皱起,大瞪双睛左瞧右望,停止了挣扎。
“不错!”袁祥平目中悲芒涌动:“当年南宋衰微,鞑子起兵破普州、入顺庆、潼川府,屠戮成都,到得眉山,将千载藏书、数十万珍刻雕版收聚成堆,以火焚之,照得山河透血、汶江生红,当时学人拼死护书,皆被屠杀,千家万户百不存一,后人忍辱负重,在元鞑治下苟且偷生,更是志屈难伸,直到太祖驱逐鞑虏,建国大明,各省励精图治,百废皆兴,唯川中无有起色,只因当年受屠过于惨烈,人脉不接,学脉亦断,想要恢复元气,实在力不从心哪!”说到此处以袖掩面,老泪纵横。
众儒生无不潸然泪下,有的过于悲切,身子不住打晃,强自手挽同伴,忍抑静听。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