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氏是巴蜀一带的世家望族,家中子弟多在当地为官或经商,唯有殷父,从科举入仕,外放江南做官,因路途遥远,将家中妻儿老小留在了巴蜀。
锦衣卫来抄家的时候,殷百里犹在灯下温习明日的功课。
他从小天赋过人,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四岁知声律,五岁手不释卷,八岁熟读四书五经,乃巴蜀有名的神童,其后被免去院试,允许直接参加乡试。
一试中举。
十二岁的他,是大邺朝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举人,名声远传京师。
作为家族中最有出息的子弟,他被寄予厚望,正是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郎。
只一夜,一切都天翻地覆。
殷父不慎卷入江南官场贪污案,依据大邺刑律,官吏贪赃者枭首示众、剥皮楦草。但他因不堪忍受酷刑,在家中书房自缢。
巴蜀的殷家大宅里,灯火通明,一片混乱,数十根火把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殷家一家老小跪在地上,听候司礼监的太监宣旨。
凡十岁以上男童,没入奴籍;七岁以上女童,充入教司坊,其余人等,流放岭南。
父亲死在了江南,母亲听闻噩耗后,趁锦衣卫破门而入前,带着八岁的妹妹,吞金自尽。
他连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
押解进京的路上,他一身镣铐,衣衫褴褛,曾经的凌云壮志,雄心抱负,统统化为灰烬。
宣旨的太监瞧上他了,打算把他孝敬给宫中某位贵人,故而着人牢牢看紧他。
入宫为奴,那真是再无翻身之地。
但他跑不了,更死不了。
送进宫后,他被洗刷干净,身无寸缕地送上了汪徵的床。
因着汪徵特殊的变态嗜好,他没有被阉。
但几乎生不如死。
每个不眠的夜里,他咬着牙无声泪流,无数次在想,为何偏要独留他一人苟活呢?
他曾试过逃跑,但因不熟悉宫中地形,竟跑到了李明月的宫中。
见他慌不择路,满眼惊恐迷茫,李明月便以为他新进宫的小太监,因受不住打骂跑了出来。
司礼监来拿人时,九岁的小公主出声护住了他,说是见他长得好看,便邀他一起玩耍。
李明月的这番佐证,让他免于被汪徵丢进暗室,放血而死。
对汪徵来说,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没用的废物自然要处理掉。
因李明月的打岔,他逃过一劫,但也曾怨恨,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