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阿基拉》:中二少年总要担起拯救世界的重任(第1页)

1988 年,34 岁的大友克洋亲手实现了他连载 4 年的漫画《阿基拉》(AKIRA,日语「光明」之意)的 OVA 化。该片在国际科幻影坛上立竿成「经」,大友也迅速侪身 90 年代日本科幻动画电影的「四监督」之首(另外三位是宫崎骏、今敏和押井守)。

用今天的眼光品读本片,大友擅长突出物体质感、运动和色彩的画面优点,与他节奏拖沓、支线单薄的叙事缺陷一样突出;而人性反思、极权末日、「三战」恐怖、超脑开发和城市革命等「反乌托邦」的科幻元素,则不断被后人借鉴或超越,以至他的评论者不约而同地使用「早在 30 年前,大友便让我们看到了 XXX」的句式,劝新观众放下成见,获取更多观影快感。

本片的「节点」价值在于:它不仅是科幻电影史上的重要驿站,也是我们了解「战后日本」的舷窗。它不遗余力地向《奇爱博士》(Dr. Strangelove or: How I Learned to Stop Worrying and Love the Bomb,1964)、《2001 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1968)和《银翼杀手》(Blade Runner,1982)致敬,也被《黑客帝国》(The Animatrix,2003 动画版)、《红辣椒》(Paprika,2006)、《EVA》(即《新世纪福音战士》,Shin seiki Evangelion Gekij?-ban: Air/Magokoro wo, kimi ni / End of Evangelion,1997,OVA 版)和《盗梦空间》(Inception,2010)膜拜。在 80 年代末日本科幻动画的突围之路上,大友跟宫崎骏共同反出手冢治虫的歌剧式抒情,与浪漫的今敏、冷酷的押井守并肩博弈,为庵野秀明的「人类补完」铺平了道路。

就日本邪典电影的谱系来说,本片背后至少有两个背景资源库:一是从江户到「大正梦幻」的日本民俗文化,这是包括浮世绘、落语、能乐和净琉璃在内的视听传统和「西方」哥特风的混合体,另一个则是日本的「二战后」情意结。前者古典唯美,有「本格」的华丽;后者硬派写实,有机械的冰冷,又饱含着 60 年代日本「太阳族」和西方「垮掉一代」的「中二病」。这两派在文学、音乐、美术、动漫和电影当中相爱相杀,很有「猫派」和「犬派」的味道。如果说,谈到日式邪典不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