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 节 《老男孩》:解读韩国电影消费主义下被物化的身体(第1页)

朴赞郁靠着《老男孩》拿到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 2004 年,评审团的主席不是别人,正是昆汀·塔伦蒂诺。这两位在日后被频繁对比的邪典圈大导,会因为《老男孩》而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丝毫不令人意外。B 级片的狂热、流行文化的趣味、以及以血腥暴力为视觉奇观的美学都是昆汀的招牌,亦是朴赞郁的标志——而《老男孩》正是这种电影哲学的浓缩范例。

长久以来关于昆汀电影的争论,也自然适用于朴赞郁:那些血腥暴力场景,除了是带来感官刺激的独特电影美学,究竟有没有具体的「意义」和「内涵」?

学者金京铉就认为,《老男孩》即使在戛纳风光无限,在邪典市场中也收获极高口碑,但在北美公映时仍然票房平平,很大原因是长期以「人文主义」为评判标准的北美影评人群给出的「差评」。比如,《纽约时报》和《芝加哥读者》的影评人都言辞激烈地批评了《老男孩》只是视觉上花哨,根本没有「深度」:

「除了精心设计的施暴场景,电影没多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在观众眼前的感官刺激看上很多,但实际上空洞乏味。」


当然,《老男孩》的邪典观众显然与这些主流影评人唱了反调。对于邪典市场来说,《老男孩》专注视觉效果的暴力美学正是其「cult」的精髓之一:

因为某种程度上,这种暴力的「无意义」,正是引得邪典观众高呼的「意义」。

影人说剧情

李大秀(崔岷植 饰)喝得酩酊大醉,在警察局中撒泼耍混,直到他的朋友来接他回家。大雨中,挤在狭窄电话亭给妻子打电话的李大秀,怎么也想不到,这将是他最后一次听到妻子的声音。酒醒了。他睁眼看到一个破旧旅店的小房间。他将在这个房间中因为不得而知的原因被囚禁整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