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试图传递的,是真理的多面性,以及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大脑去书写历史的可能。
不知不觉间,本专栏走完了它在互联网世界的整个生命周期。对此,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既感觉意犹未尽,又仿佛卸下了一副重担。我们希望这个小小的图文专栏能够给喧哗与骚动中的线上空间带来一丝宁静,却又渴望它能在订阅者的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这真是一桩很矛盾的事,但在这个多少有些逻辑不通的时代里,又有什么不矛盾呢?
人是很奇怪的动物。在开始做一件事时,总是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可当这件事近乎完成,可以喝上一杯庆功香槟时,反而迷茫和惶惑起来。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这件事有什么意义?它给既有的信息和知识体系带来了哪些新的含义?又如何破坏或修正了人们原本的误解?
尼采说:「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在本专栏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大致也持有着这样的心态。我们试图用最克制的姿态去展现人类精神领域某一类最桀骜不驯的气质,我们期望用自己的笔去诠释人性与美的相生相克。
我们所选择的 50 部电影既不能穷尽「邪典」这一偏门的影片类型,自然也无法奢求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所谓贡献。但就像这个吊诡的时代里发生的一切无法用线性逻辑解释的事一样,本专栏的意义不在于告知人们构成真理的种种命题,而毋宁是以人性中一些若隐若现的脑洞为出发点,昭示通往真理的其他版本的可能路径。依然是尼采说的:顽固不化比谎言更是真理的敌人。
本专栏或许未曾让你获得更多关于电影的知识和素养,但它一定会在某种程度上软化了你可能会有的冥顽不灵。这正是互联网最致命的魅力:没有什么是确凿无疑的,世界充满可能性,而人类能做的,就是承认各种可能性的可能性。
这 50 篇文章另一个可能的价值,则是彰显历史的偶然性。长期以来,我们被灌输了大量关于历史演进的所谓「规律」,但这样的「规律」真的存在吗?比如,我们所选择的这些以「邪典」为标签被载入另类电影史的影片,哪一个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的?事实上,我们一直不敢承认:历史书写的随意就像「邪典电影」这一标签模糊的概念边界一样毫无规律可循,早些看透这一点,这世上的很多道理也便早一日变得清晰一些。我们用修史的方式去昭示历史书写的随意性,大抵也可算作本专栏的另一项文化野心吧。
与其说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