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正名》,副标题是《中国人的逻辑》。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有 25 万字,我会用大约 30 分钟的时间为您讲解书中的精髓:社会有序运转的秘密都藏在中国传统文化「名学」之中。
提到「名」这个字眼儿,我们比较熟悉的可能就是「名分」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婚姻中的配偶关系来讲,为什么在古代明媒正娶,对一个女人来讲很重要,是因为明媒正娶赋予一个女人妻子的名分,聘则为妻,奔则为妾。妻要经过正式而繁琐的程序聘娶,妾却没有什么复杂的流程,可以是买来的女奴,可以是家里的下人,也可以是陪嫁过来的丫鬟。本来可以成为妻的女子,如果私奔,没有经过三媒六聘的正名手续,一样无法获得妻的名分。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妻是一个家中的女主人,妾却只不过是生育后代的工具。这种思想也使得妻的名分对于一个古代的女人来讲非常地重要。有了妻的名分,才能行使妻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
古代这种对于名分的重视,不仅仅体现在一个普通家庭的婚姻生活上,同样也体现在皇家帝位的继承上。太宗赵光义是北宋历史上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继位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原则。结果他花了半辈子的时间去正名自己的皇位来得名正言顺。他下令修改宋代的历史,试图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天生就要做皇帝的人。然而,无论。拥有多大的权力,修改再多的史书,还是没有办法彻底为自己正名,反而让后人觉得他非常地虚伪。
为什么人们如此地重视名呢?名到底起着什么作用?这或许就得从名学说起,名学也叫做明辨之学,包括名与辩两个部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就注意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当时西周的文化社会政治体系接近崩溃,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如果国主要您去治理国家年您打算从哪些事情做起?孔子回答说,首先要证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的重要性在于如果没有名,便没有办法承担起与名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辩的过程便是正名的过程,是认清事物本质的过程。书中有提到白马论受西方逻辑学的影响,我们很容易把白马非马的非字解读成为不适。但事实上非字仅仅表示了不等同于的意思,辩得就是指通过不断的辨别名域名之间的区别,不断地对名进行修正,使之与实际相符,避免名实不符,出现混乱。
本书的作者翟玉忠在书中将西方的逻辑学与中国的名学做了比较,又将中国名学系统呈现出来,与西方逻辑学相比,得出的结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