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节 《弘一法师日记三种》:翩翩公子为何遁入空门?(第1页)

今天为你解读的是《弘一法师日记三种》,这本书大约 6 万字,我会用 25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一位浊世之中的翩翩公子,内心经历了怎样的蜕变,才决定告别红尘,走进空门?一位发愿了生死的僧人,如何修习精进,传法度人,成为中国近代佛教史上无法绕过的一位高僧大德?

1918 年,也就是一百年前,39 岁的李叔同在大慈山定慧禅寺落发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几十年来,他精研佛法,严格持戒,辗转各地讲经,信众无数,但他始终对名闻利养保持着警醒。他是 20 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

对我个人而言,弘一法师是有特殊意义的。记得高中时候,当第一次知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非古人所作,而是一位书画金石无所不精的民国才子借西洋曲填的送别词,我便记住了这个人。后来,他的故事、他说的话,都成了我每每抵抗人生虚无的清凉方,给我来带无数启发与慰藉。年少时候的我怎么会想到,自己竟然有朝一日可以参与到他的传记出版之中?缘分就是这样奇妙。去年,我有幸以编辑的身份将一本精心打磨的传记《李叔同》呈献给大家,由我欣赏的作者苏泓月女士,以及我欣赏的设计师李响先生,共同给弘师一个合宜的重现。

我第一次与泓月见面那天,从下午 3 点聊到了晚上 10 点。且不说是初见的陌生人,就是相识已久的挚友,恐怕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畅谈。聊过那一次我就知道,她写李叔同,我放心。她的眼界和悲悯,使她的作品既有应有的肃穆和尊敬,也有不为贤者讳的勇气和魄力。行文灵动洒脱,遣词造句却又不失严谨,就连对仗的修辞都向内行专门请教核实过。这样锤炼出来的文章,读起来却并无斧凿之气。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努力搜寻一切可参考的照片、书信、金石、画作及各类文献,历时三载,才完成此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泓月能成为 2016 年中国好书与文津奖的双料得主的原因吧。

《弘一法师日记三种》,即是泓月参考的重要史料之一。这本书收录了弘师生前三个重要阶段的日记,分别是《断食日记》《惠安弘法日记》《壬丙南闽弘法略志》。如果对弘一法师略有了解,就会知道,断食,是他从红尘中出离,走向佛门修行的重要转折点。弘师自己也曾说,「我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