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贝鲁特爆炸下的黎巴嫩——苦难民族的百年之旅(第1页)

2020 年 8 月 4 日下午六点,贝鲁特港口的一声巨响把「黎巴嫩」这个名字送上了热搜。

对于这个名字,绝大多数人没有任何概念。在贝鲁特港的爆炸后,很多人都问黎巴嫩是哪?甚至有人说:「你听说了吗?巴黎的嫩模爆炸了!」

这场爆炸对于世界各国的人来说,只是一个谈资,但对于黎巴嫩人而言,则是给他们饱经苦难的国家的又一记重拳。对于了解黎巴嫩历史的人而言,贝鲁特港的爆炸,只不过揭开了一个苦难民族的不为人知的伤疤。

黎巴嫩是一个非典型的中东国家。

这个国家是如此的不起眼,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只相当四分之一个通辽,六百万的人口相当于两个海淀区,拿到中国来,黎巴嫩也只是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但是黎巴嫩的确和中东一众国家迥然不同。

对于中东的国家,大多数朋友们印象是这样的:土里土气,没有绿色的样子,一看就很缺水。

但黎巴嫩不是,黎巴嫩拥有着中东最为优越的气候,东部的黎巴嫩山是中东少有的几座真正的山脉。黎巴嫩山阻挡了地中海的水汽,让黎巴嫩拥有了地中海气候,远离了沙漠,贝鲁特成了中东少有的有绿化的城市。

黎巴嫩山不仅带来了宜人的气候,也让黎巴嫩成了中东的避难所。雄伟的山脉适合流亡者栖身,在中东各国混不下去的小众教派或组织纷纷躲进黎巴嫩,也让黎巴嫩成了鱼龙混杂的宗教熔炉。

复杂的宗教形势让黎巴嫩成了中东唯二的伊斯兰教不占绝对主导的国家(另一个是以色列),黎巴嫩的基督徒和穆斯林比例几乎是一半对一半,总理和总统分别由穆斯林和基督徒担任。

宜人的气候和基督教的文化,让黎巴嫩成为欧洲接受程度最高的中东国家。贝鲁特长期作为法国殖民地,建筑和文化上留下了大量的法国印象,一直被视作欧洲后花园般的存在,贝鲁特被称作「中东小巴黎」。

黎巴嫩面积虽然不大,却拥有丰富的旅游元素——雪山、海岸,罗马帝国和迦太基人的遗迹,伊斯兰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并存,气候宜人且文化资源如此丰富,让黎巴嫩成了中东最适合旅游的国家,而旅游业也的确是黎巴嫩的支柱产业。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量的欧洲游客涌入贝鲁特,这段时间也是黎巴嫩的黄金年代。

来到黎巴嫩度假的欧洲人,认为上帝将真正眷顾这片土地。但上帝给了黎巴嫩所有的馈赠,都已经暗中标好了价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