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队发大财,二队真的发大财了。在一个工分才八分钱的年代,生产队组成的农业生产组被二队抢走了。宋廉政是外来户,这个家伙,什么东西在他眼中,在他手里也能变成现钱。农活不忙的时候,宋廉政总要进城去几趟。池塘里的青蛙,小河沟里的鱼,夏天的知了,秋天里的蚂蚱,就是冬天里也要把山楂包上一层糖浆给卖个好价钱。
鬼头蛤蟆眼,心眼多,脑瓜活的宋廉政被村长据理力争的任命成二队的队长。一开始宋廉政死活不干,要让我干,你得把农业生产组也给我,人也要让我来挑。
宋廉政和老村长讲起了条件。老村长顺坡下驴,老村长早就想让宋廉政当农业生产小组长了。村子里穷,没有个副业,只靠一个工分八分钱,老村长想想就心酸。五分钱两根冰棍。八分钱的工分也就是三根冰棍的价钱,对了,还能剩下半分钱。
老村长就想放开手让宋廉政去干了。好,能辨筐的辨筐,能织篓的织篓,能上山的开石头,能下海的就打渔。现在连裤头都打着补丁,这样的日子谁想继续这样过?村南老张家一家四口人,三条裤子。出门屁股还露着肉。还活着,活着有什么劲头?不挣钱,不挣太多的钱,不填饱肚子,不能有条裤子穿还活着干什么!太想钱了,太想有钱过日子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有着山有着海,活人还能让尿给憋死,宋廉政马上开始实施早就存在他内心的想法,养海带,编篮筐。
静宁所地处胶东的最东端,西北都是大山,东南就是大海,有着良好的地理优势,有山有水的,哪里不是发财致富的好通路?宋廉政心里是半点也不害愁。说干就干,宋廉政开始了二队发财,全村发财的副业道路,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偷偷的搞副业是冒着多大的风险。不到一年的功夫,副业队一个小队的产值竟然抵得上全村三四年的纯收入。
生产队里,逢年过节的也开始除了粮食之外,偷偷的分点白糖花生油了,这些东西那可是管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好东西。人们在吃着好的喝着好的开始念着宋廉政的好处了。人就是这样,有了好处,外来户的宋廉政地位也开始高了起来,反过来,本地的坐地户开始向宋廉政点头哈腰、打起招呼来了。
城里人舍不得用,用不了的布票粮票被宋廉政用鱼干海带的给换回来了。几十里几百里山路,宋廉政带领着乡亲们带着干粮推着独轮车风尘仆仆的来回奔忙着。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一口玉米面饼子。累了在路边歇息一小会,就是这样用铁脚板、独轮车丈量着农村和城市的距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