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的喜迎和七岁的宝忠在好心的街坊邻居,以及知名不知名的好心人的微薄的资助下完成着学业。家里都不富裕,但是一棵葱一瓢面的接济着可怜的失去双亲的孤儿。
坎坷的经历,不公平的社会,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双亲庇护的痛苦,生活的艰辛,情感的无助。在折磨着喜迎。早熟懂事的喜迎牵着弟弟相依为命的小手,在人生的苦难中前行。奔波。
喜迎对这个给与她太多不公平的社会,没有丝毫的怨恨。对于别人的怜悯和帮助,喜迎平静的接受,但是内心充满了感激。质朴的喜迎有着胶东人宁曲不折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喜迎坦然的面对着多苦多难的人生,体会着同龄人感觉不到的艰辛,领受着社会带给她和弟弟不公平的一切。。。。。。
从呀咦学语的幼儿,我成长为需要知识,需要学问的儿童。母亲在我们哥俩出生后为了照顾我和弟弟,不厌其烦的成了孩子王,在村里干起了幼儿班阿姨,也就是育红班的工作。父亲也调到了离家不远只有五里路的小学任教。在父母的家庭教育下,我听话懂事的比同龄人提前走进了小学的教堂。进入了求学求知的小学生涯。也开始了贫穷但是幸福的儿童时光。
蝉鸣的七月,憨态可掬,一模一样,虎头虎脑,粗壮矮胖,顽劣调皮的小哥俩背着母亲辛苦一夜缝制的新书包,装满抓吉豆,在人见人爱的目光中走进了小学的校门。
抓吉豆对于不是胶东的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抓吉豆是胶东的特产,也是我们哥俩的最爱,更是母亲的拿手。抓吉豆一点也不比新媳妇饼差,如果说新媳妇饼是胶东的特产,那么抓吉豆就是母亲的血汗和深情了。
同样是用花生油,白面,白糖,只不过再加上一丁点水。先是和好了面,不软不硬的面。在面盆里上下左右的揉,在面板上来回前后的擀。先是擀成小手指厚的面饼,然后用菜刀斜切成小手指粗的条。切完了条,再斜刀切成四角型的方块。面不能散了,但是还不能粘在一起。然后用文火的大锅仔细的翻炒。必须做到六面金黄,不能带有丁点焦糊。
极品的抓吉豆是颜色金黄,味道香甜,口感回味悠长。最主要的是功夫和火候的。只有慢性子和充满爱心的胶东妇女才能做的出来这样的面食。在我的记忆当中,极品的抓吉豆只有两个人能做的出来。一个是母亲,另一个就是我从小称之为三姑婆的小脚老太太。
三姑婆的男人早就不在了,去了多少年了,在我的脑海记忆中,就没有三姑婆的丈夫身影。三姑婆就住在我们老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