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改革开放新胶东(第1页)

承包了,承包责任田了。胶东在承包责任制中苏醒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终于到了。不用吃大锅饭了,自己有劲使有本事就使劲拼命地干吧。

分田到户就是好。解散了生产队。但是大家习惯上还是称呼村里是生产队。多年传统的脑袋筋是不容易一下子就转过弯来的。需要时间来磨合。

家里的土地已经分到手了。父亲也离家越来越近了。父亲为了能多照顾好一家人的生活,能尽可能的多帮母亲干点农活,调到了离家两里地的邻村了。这样父亲可以少骑一段路的自行车,多干几分钟的农活了。生活越来越好了,随着大姐考入了师范,父母的担子轻了许多。

喜迎踏进了大学的校门,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十三岁的弟弟宝忠。父母死后,喜迎又当爹又当妈。抚养着相依为命的弟弟,也许是太过于溺爱。同样聪明的宝忠有着太多的顽劣。

没有了办法,喜迎只好把宝忠托付给年迈的爷爷。死去了儿子儿媳老伴的爷爷本身自己都照顾不好自己,但这也是没有了办法的办法。在姐姐上大学离开自己后,宝忠就变了,变得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学好起来。

因为喜迎没有给弟弟看母亲的遗书,所以年小的宝忠根本也就没领会到母亲的用心良苦。离开了姐姐溺爱但是严格的要求,宝忠在年老的爷爷家放任着自己的野性。

苹果熟了,宝忠总是能吃到苹果。西瓜熟了,宝忠也总是吃到西瓜。就这样宝忠慢慢渐渐的步入了歧途。年老的爷爷除了能喘气,能拄着拐棍出来晒晒太阳,就没有其他教育宝忠的本事了。

宝忠在上学之后,放学的路上总是拣拾尼龙绳,碎玻璃,旧报纸,牙膏皮到采购站卖了钱,换取生活费和读书费。但是仅仅依靠这些那里能满足一个老人一个孩子的花销。

喜迎在学校里的生活是艰苦而朴素的。每天早餐的玉米面稀饭是免费的。豆腐乳五分钱一块,咸菜一分钱一大块。喜迎在学习之余同样靠着拣拾破烂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费用。她不想依靠别人生活,也拒绝着别人同学的怜悯。

学校食堂的窗口,喜迎递过来一张五分钱的菜票:“五分钱的就”“就?”喜迎以为食堂师傅嫌弃钱少,坚定又清楚的说:“对,五分钱的就。”食堂师傅满脸的狐疑;“什么是就?”早晨食堂的菜谱上只有咸菜和豆腐乳,玉米面稀饭,馒头。那里又有什么“就”?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喜迎根本不会讲普通话。

在一番指点解释后,原来“就”就是咸菜。食堂师傅终于记住了这个学习好,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