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先说结论:如果你对「家」的定义仅仅是指的物理层面的意义,那当然可以说这个家你可以随时回去,你永远是这个家的一部分,你可以回到家中找回童年的回忆,父母可能还会希望你「常回家看看」。
但如果你把「家」定义为我可以无休止地依赖,即使成年后,你在人格上依然要依附于这个「家」,恐怕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新家庭与原生家庭边界不清,比如家庭中的核心关系不明确等。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家就不能再是你的家了。
以下是关于原生家庭与新家庭的一些思考:
1、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成家后应该做到夫妻之间相互依靠,不需要事事去找父母解决。
夫妻关系是每一个家庭的核心,如果这个关系被任何一种其他关系僭越,都会造成家庭问题。
一位女性来访者吐槽她丈夫,「他什么都听他妈妈的,只要是他妈说的,我们就必须遵照执行」,丈夫甚至不惜用「不听话就是不孝顺」的逻辑来指责自己,这让她感到痛苦不已。「妈宝男」就是母子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另一位女性来访者哭诉丈夫要跟她离婚,询问后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丈夫一直在帮衬着娘家弟弟,利用自己关系帮忙找工作,弟弟结婚时帮忙出彩礼钱,但丈夫提出离婚让她难以接受。伏弟魔」就是妻子与弟弟的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
这两种还是比较容易识别的,毕竟网上还流传着「嫁人不嫁妈宝男,娶妻不娶扶弟魔」的说法来提醒人们。还有下面一种在中国的家庭中更为普遍,但更加隐匿。
一个要中考的孩子感到压力很大,每次考试失利都会感觉对不起妈妈,在了解他的家庭后发现,他父母在谈恋爱和没孩子的时候感情和睦、如胶似漆,自从有了孩子,生活重心就转变为母子关系,妈妈会把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培养孩子身上,对丈夫关心减少甚至不闻不问。这就是「亲子关系」对「夫妻关系」的僭越。
曾奇峰曾形容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2、努力平衡父母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让自己过度参与进来。
不少家庭处于这样的模式:妈妈相对强势,对孩子的教育尽心尽力,甚至采取高压政策,但孩子并不买账,对妈妈抱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妈妈一遍又一遍地督促孩子去学习,但常常收效甚微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