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2 节 为什么很多影视作品给人感觉不接地气?(第1页)

原问题标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不接地气的影视作品?是编剧能力有限还是别的原因?

作者:

简单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影视作品的不接地气,其实可以被理解为「现实感的脱离」——作品的语境氛围、人物逻辑、事件描述,脱离了我们能够认知的现实。

这其实是一个需要被多角度看待的问题。首先,在相当一部分作品中,这当然是由于主创的能力有限、态度不端。这些作品本身的设定则是完全基于现实的,甚至就是普通的生活电视剧、电影,只是由于创作上的不够细致,造成了「天马行空」。这一层面,其实成因单纯,不需要多说。

另外,还有一部分作品,其设定的语境并非贴紧客观现实,而更接近于一则成人童话,寓言故事。在这样的语境下,比起与现实的贴合度,人物行为、动机逻辑、事件走向,承载了更多的暗喻与象征功能。像奉俊昊的《寄生虫》,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在这样的作品里寻找现实感,无疑是一种表错情的错付,也不需要展开多讲了。

在这里,值得具体一讲的,是第三种:立足于现实表达,但其内在本质不在于「反映客观现实」,而是「提供对现实主观情绪的输出渠道」——或让观众获得「暂时摆脱残酷现实的理想化寄托」,或让观众(往往也包括创作者自身)抒发对于现实的不满。

以前者而论,中国的电视剧基本属于此列。像冯小刚的《北辙南辕》,以创作者的水平不可能不知道剧作的质量,但依然拍出了那种物质水平高于人物设定、情感逻辑霸道绝伦的角色和事件,更多地试着满足观众对于自身面临物质匮乏、精神压抑、行不由心之社会现实的征服幻想。

而同样地,这也构成了大部分「职场剧」的创作心理——让各行各业,都成为场景高大上、工作高智商、压力轻飘飘的潇洒办公室恋情,事业爱情双丰收。对于电视剧收看群体一大占比的学生党与初入社会者而言,这便是他们对未来的理想、对压力的排解。

而另一个极端方向「发泄不满」,代表性存在则是韩国影视创作,这也是这一系列情况里,最值得分析的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