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现在经常能见到将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性格归结于原生家庭的人,网上和身边都有,原生家庭固然对一个人的成长有极大影响,因此讨论原生家庭是很有意义的,但原生家庭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性格的成因确实是很复杂的,还会包含基因和更广泛的社会因素。
比如说现在非常普遍的留守儿童问题,家庭在孩子的童年影响比较小,孩子更多受到学校中的同学老师、村镇中的社会关系、以及各类网络产品的影响(短视频、网络游戏等);留守儿童问题虽然比较特殊,但可以从中看到家庭缺位后是什么填补了空缺。类似的,大城市中寄宿学校和课外班的集中管理也让同龄人的互动开始增多,而父母施加影响的机会变少。有了手机和网络社区后,家长不如网友了解孩子成为了一个很典型的现象,家庭互动关系变得复杂化。前网络时代的 80 后、90 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父母影响,在 95 后和 00 后之间有所淡化,而随着家庭在信息时代网络社会的地位逐渐变迁,原生家庭在人格成长中的影响很可能将进一步变化。
那么,如果从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来看原生家庭问题,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原生家庭是社会影响的子集(或者说原生家庭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一部分)。因为父母对待小孩的方式,除了他们自己性格的因素,还有文化因素和社会时代的因素,在中国数千年来的儒家父权文化和封建思想影响下,突然进入到人本主义或精神分析的框架讨论人格的构建,这其实是非常跳跃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两个文化框架本质上就有巨大的冲突。
在现代心理学框架下,你当然可以认为父母做得不够好,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也无法逃离历史和时代留下的烙印,父母们作为普通人,很可能仅仅反映了时代的平均水平,或许他们在同龄人中做得不算差,或者比你想象得「摆烂」、「散养」、「精神虐待」什么的要好。也许大家再早生 200 年,同样的养育方式和家庭条件,我们可能是时代中最幸福的人。原生家庭当然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末梢神经」,但每个个体都只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父母都是沙,我们都对自己的人生都有些无能为力。时代或社会洪流不会对我们低头让步,于是我们只能先和自己和解,再去尝试和父母以及时代和解。
如果原生家庭的问题来源于家庭之间的互动,那么原生家庭的问题就不仅仅是父母对「我」的影响,还包括「我」对父母的影响。已经为人父母的读者可能会发现,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