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标题:流量时代,做数据、打投、抱团……我们的生活是否已经被「饭圈逻辑」裹挟了?
作者:
前有「饭圈男孩女孩」为偶像打榜氪金,后有基金经理后援会火热开张,过去一年,「饭圈」从一个较为小众的领域破圈,被大众舆论场审视。这种「偶像-粉丝」的关系表征也相应变得更加多元。一方面,在社媒时代,流量变成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通用货币,粉丝不遗余力的制造出一个又一个「流量火花」;另一方面,群体与个体的心理也正发生变化:在「情感=金钱=劳动=数据=流量」的情感消费新等式背后,人们到底是萌生了更多的共鸣,还是碰撞出更激烈的争吵?
本文试图从三部分展开,讨论在新社媒流量时代:
1、被重构的数据劳动:当饭圈逻辑扩散到不同行业(金融、二次元、电商等),这种新型粉丝劳动呈现哪些新特征?
2、被量化的虚拟情感:粉丝的情感诉求体现出哪些新型的情感传播逻辑?
3、被引爆的饭圈之战:在社交网络、技术权力与商业资本的的耦合之下,为什么群体会一边报团组圈,一边开启流量战争?
希望由此引发如下思考:在这场「流量漩涡」中,当越多方面被「饭圈」特质浸润,「社会饭圈化」的概念是否应运而生?我们的真实生活与价值观会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被重构的数据劳动:以「饭圈」为代表的新型粉丝劳动
粉丝劳动并非新型词汇。2013 年,加利福尼亚媒介研究学者 Abigail De Kosnik 就提出「免费粉丝劳动」这一概念。这里的「免费」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粉丝作品的传播是免费的,其二是粉丝可以任意修改,返工,翻拍以及以其他方式重新混合文本,而无需担心法律诉讼,或受到来自其他版权持有者的干扰。饭圈即是在这样的劳动关系之上建立起来的,也催生出娱乐化与集体主义,使这种群体实践成为群体间共同的价值追求。
在社交媒体的助力之下,粉丝劳动有了更明确的指标:打投、集资、控评,在汹涌的流量热潮中,数据成为衡量粉丝忠心的可视化参考,情感消费也被量化成偶像的超话排名、口碑榜单排名与商业价值排名。这类自发、免费又重复的数据劳动构成了流量的基石。
一般来说,数据劳动中的「数据」有两个指向:
首先,粉丝追星受数据主导。饭圈的根本诉求很简单——想让偶像被更多人看见。而在社交媒体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