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 节 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性格可能造成怎样的影响?(第1页)

作者: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逐渐形成 ta 性格的全部。

0-1 岁半:「一元关系」的诞生

所谓「一元关系」,就是「我和我」的关系。

比如,我问你几个问题:

你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喜欢你自己吗?讨厌你自己吗?喜欢自己哪里?又讨厌自己哪里?

照镜子的时候,你从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你对 ta 有什么感觉?

你会如何讲述,到目前为止,你这一生,你的故事?

这些问题,属于「一元关系」。

有些人,会极度喜欢自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处于极度的自恋状态。

有些人,会极度厌恶自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处于极度的回避/退缩状态(分裂样)。

这都是「一元关系」糟糕的体现。

在一个婴儿 0-1 岁的时期,是这个人建构「一元关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儿童处于一种弗洛伊德所谓的「原始自恋」(primary narcissism)状态。

你观察 0-1 岁的小婴儿,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它们是目中无人的,或者说,它们的眼里的外部世界,和自己是一回事——我就是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就是我。所以,我感到饿了,就是整个世界缺食物;我感到头晕,是整个世界在旋转;我感到冷,是整个世界在降雪……

温尼科特有句名言: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婴儿(只有母婴关系)。这说的正是婴儿的一元关系,在玛格丽特·马勒的术语中,这叫做「共生」(Symbiosis),也就是婴儿和母亲是一体的,是一个人/世界。

所以,0-1 岁的童年经历,如果母亲的照看是足够好的,婴儿饿了有吃,困了能睡,身体不舒适了,妈妈及时发现并安抚好。这个人就获得了一个基本良好的「一元关系」——我是好的:我有能力改变我的世界,让我的世界变好。

否则,他们会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不好。说不上哪里不好,就是哪哪都不好。

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也深刻洞察了 0-1.5 岁的婴儿,内心的世界。

1,他们的内心是非常极端的,因为是「一元」的,那么就是「全能的」——因为整个世界就是我,那么我就是上帝,我动一个念头,整个世界为之改变。

理所当然,这种状态,是一种「偏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