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接触和使用手机的机会是越来越多了。而手机一旦到了孩子手上,作为家长要担心的,可能不只是影响视力、沉迷网络游戏或者看到一些不良有害信息了,还存在财产安全的问题。
比如,孩子用父母的手机给游戏充值、给网络主播打赏等等。这些被孩子花出去的钱,还能要回来吗?
不少人认为,未成年的孩子不懂事,没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花了大额的钱,对方就应该退回,毕竟他们还是孩子,成年人怎么能骗孩子的钱。
真的是这样吗?这种情况在法律上到底该不该退钱?
小月是个 10 岁的女孩,从小就跟外婆一起生活,父母大明和小美长期在外地工作。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月迷上了打手机游戏,她偷偷用外婆的手机号注册了一个游戏直播解说平台的账号,还趁外婆不注意,用外婆的微信在游戏平台上充值,8 天之内充值次数达到 30 次之多,单次金额 1000 元或者 5000 元的比较多,加起来总金额 5 万多元。
小月充这么多钱干嘛用呢?原来是买游戏币和虚拟礼物,给游戏主播打赏。
后来,小月的妈妈小美发现了,坚决不认可,认为游戏平台在骗孩子的钱,便把游戏平台起诉到法院,要求游戏平台退钱。最终,法院判决游戏平台退还了 2 万元。
从法院的判决结果来看,最终游戏平台只退了一部分钱。
为什么另外 3 万多元钱不用退呢?这种情况下,如何判断该不该退钱、退多少钱?
法律上,在游戏平台充值,属于一种合同行为,就是用户花钱,平台提供服务;给主播打赏,是用户自愿赠送财物,属于赠与合同关系。理论上来讲,都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自愿处分自己的财产,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法律上也有一个特殊的规定,不满 8 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自己独立消费,否则就是无效的;8-18 周岁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对他们是纯获利益或者跟他们的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相适应,在法律上才有效,其他的就要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事后认可,不然也是无效的。
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 10 岁的孩子,别人无条件赠送他 10 万块钱,有效;花 5 块钱买一个笔记本,有效。因为这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孩子白捡的好处,第二种也是正常情况下像一个 10 岁孩子能做的事情,他能认识到自己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