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这邻里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和谐美好。比如,最常见的噪音扰民问题,邻居间会经常因此产生矛盾,甚至还有大打出手的。
其实,噪音扰民不仅是个人素质问题,还是个法律问题。遇到噪音扰民,除了沟通,还可以采取法律手段来维权。
【案例】
大明在市区买了一套房子。本来啊,这乔迁新居是一件喜事儿,但是大明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
原来,住大明楼上的邻居,是个音乐发烧友,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爱高歌一曲,还把音乐声音调到最大。关键是,这位邻居还喜欢在家里搞聚会,经常约三五好友一起唱歌、跳舞,相当热闹。
大明是一个自由撰稿人,写作需要一个清净的环境,尤其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往往也是灵感的爆发期。楼上邻居吵吵闹闹到半夜,让大明苦不堪言。
一开始,大明想着自己初来乍到,邻里之间还是以和为贵,忍忍吧。谁知,邻居反而变本加厉,丝毫没有收敛,而且频率只增不减。后来,大明尝试了在门上留字条、向物业反映、直接上门沟通甚至还报了警,但收效甚微。最后,大明向法院起诉,要求判决邻居排除妨害,停止在房间放音乐、跳舞,并赔偿一年的各项经济损失 5000 元。
【知识】
噪音扰民大概是我们平时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今天,我明确地告诉你,噪音扰民是一种违法行为,在多部法律中都有相关规定,甚至我们国家还有专门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那在法律上,关于噪音扰民是怎么规定的?我们又该如何维权呢?
以大明的遭遇为例,《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室内娱乐活动时,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避免对周围居民造成环境噪声污染。所以,邻居的行为,显然已经违法了。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可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可以处 200-500 元罚款。
那什么情况下才属于「噪音扰民」呢?毕竟每个人对噪音的敏感度和忍耐限度是不一样的,有没有什么标准可以界定呢?
实际上,2008 年,环保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一个声环境质量的国家标准,对噪音的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划分了 0 类、1 类、2 类、3 类、4 类五种声环境功能区,这里的「声」是声音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