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烧荒大火满山林(第1页)

从心底里反对李南税赋制度的人并不多,因为能从这些苛捐杂税中获利的人,也就是岭南各地的官吏。

在岭南拥有土地较多的大族和地主们,他们也是需要交纳赋税的人,为了免税和减税,他们必须花钱买通官府,而现在他们的压力也减轻了,收益也增加了,所以很是赞成这件事。

更加支持这个税赋制度的全体,无疑就是岭南数量最多的百姓们了,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见到有这样的好事,无论是那些失去了房舍和土地的难民,还是原本就居住在岭南的本地百姓,纷纷携家带口的来到安南道行营设置的登记处。

每一个百姓前往开荒的百姓都要在这里登记造册,既然他们会开垦出自己的田地,那么他们以后也将是岭南的居民。

这些百姓登记完之后会获得粮食和必要的工具等等,否则那些逃难的百姓根本就只能空着手去开荒了。

当这些人开荒之后还要由厢兵们进行统计,将他们的田地位置和数量登记清楚,发放凭证,并且可以预支种子和粮食,等到他们有了收成之后再还给行营。

岭南地区地少人稀,在一些城镇之外少有人烟,举目四望只见一座座荒凉的山坡,到处长满了树木和齐人高的野草,荆棘横生。

山岭上尽是遮天蔽日的树林,各种野兽成群结队,地上的潮湿落叶足有一尺多厚,散发着一股股臭气。

岭南除了大量的山岭之外,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溪流,以及一个个沼泽湿地,里面浸泡着腐烂的草木和野兽的尸骨。

除了这些恶劣的环境之外,岭南还有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东西,那就是--瘴气!

最早出现瘴气这个名称,估计是在马援南征时期。

东汉初,交阯发生征侧、征贰造反,附近各地纷纷沦陷。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南征交阯。

马援虽然完成任务,立铜柱而还,但军队却损失惨重,《后汉书·马援传》:“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四五。”

马援自己也说:“下潦上雾,毒气重蒸。”这是长期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征战的军队从未遇到过的新问题,后世由此甚至诞生出“鬼门关”的传说。

唐《十道志》记载:“鬼门关在北流县南三十里,两石相对,状若关形,阔三十余步,昔马援讨林邑,经此立碑,石碣尚存,昔时趋交趾皆由此关。已南尤多瘴疠,去者罕得生还,故谚曰:‘鬼门关,十人去九人还’。”

从伏波将军南征交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