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在一场政治的斗争中失利,逃离故国到达汉代玄菟郡内,在纥升骨城建立高句丽政权。此后,高句丽便开始四处扩张,先是吞并了周边一些民族的领地,势力壮大后便发动对汉代所辖的玄菟、乐浪等地的进攻。然而,在汉魏帝国的打击下,高句丽惨败,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也没能缓过劲来。
不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了数个非汉族政权,其中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首的胡人大部落与南方汉人政权相对峙,随着中原地区陷入动荡不安的大乱局中,高句丽乘势迅速崛起,公元313年,高句丽攻破西晋乐浪郡,次年,又占有带方郡。其后,高句丽不断向西北扩张,兵峰直指辽东地区。经过百余年的苦战,到鲜卑慕容氏衰落后,高句丽终于将辽东控制在自己手中。
于是,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高句丽已经形成了一个横跨长白山和鸭绿江两岸,西至辽水,东到日本海,南跨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北部广大区域的强大国家。毫不夸张地说,此时的高句丽已是东北亚地区的一方霸主,靺鞨、室韦、契丹、奚以及朝鲜半岛南部的诸多政权,都在高句丽的强权之下。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高句丽之所以能成为一方区域的霸主,自然是离不开它对辽河流域的控制。
通过占领辽东地区,高句丽这个国家获得了大量肥沃的农耕地,增强了经济实力;一方面也阻断了其他国家对东北民族的沟通,而另一方面则又能接纳由中原地区而来的人力、财力,增加国家的综合实力;尤为关键的是辽河流域易守难攻,能有效增强其国防力量。
简而言之,辽东地区是高句丽生存发展之命脉,无论是军事国防还是经济建设,通通离不开这一地区,同时这个区域离中原近,很容易受到文明传播。地形易守难攻,形成了独立的、有规模的、亚文明的政治实体。有经济后撑,有善战的军队,同时,辽东又是华北地区的安全保障,因为魏晋以来,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以及经济地区的自关中转移到华北,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越发突出,这一地区的稳定已变得举足轻重。而更令隋王朝担心的是高句丽也有逐鹿中原的意思。
总之,高句丽严重威胁着隋王朝的江山,而且它素来与隋朝关系不友好,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三十余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
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