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血河池里遭受了千余年的折磨,再次出生时,恰是人间第二个千禧年。
我是“世纪宝宝”,父母对我寄托着很大的期望,所以干脆就给我取名字叫“苏望”。
先介绍一下我这一世的家庭境况和出生环境吧。
我出生地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拱宸桥街道又分为桥东和桥西。
桥东是拱墅区的政治、商贸、文化中心,拱墅区政府就在这里。桥东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便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第一座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博物馆。
桥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桥西直街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保留着大量古老的街巷里弄、传统合院、老字号商铺,还有住了一辈子的原始居民,我爷爷奶奶就是土生土长的拱宸桥西人。
我爸妈在桥东那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我。我出生后就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住在桥西这儿。
奶奶常常跟我说,“一座拱宸桥,半部杭州史”,它还一度被称为“小上海”。三百七十多年历史的拱宸桥,见证了整个杭州的浮沉。
从奶奶口中,我知道了许多拱宸桥的历史——拱宸桥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起初还只是座木桥。结果顺治八年(1651年),桥就坍塌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浙江布政使段志熙倡导并率先捐款,并在林云寺慧辂和尚竭力募捐款项的相助下,历时3年,重建了拱宸桥,且改建为石桥。
雍正四年(1726年),右副都御史李卫率领属下捐献出俸禄对拱宸桥重新修整了一番,把桥加厚两尺,加宽两尺。
同治二年(1863年)秋,左宗棠率湘军及“常捷军”向杭城的太平军猛攻,经战火的洗劫,拱宸桥再次倒塌。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杭富商丁丙的主持下,拱宸桥再次得到重修,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拱宸桥的雏形。
“拱”是“拱手接驾”的意思,“宸”是“帝王”的意思,拱宸桥以前可是迎接帝王的地方呢!
拱宸桥地区原来比较荒凉——“桥东西旧为丛葬所,居民散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拱宸桥辟为日本租借,在拱宸桥航运之口设立海关,也就是所谓的“洋关”。
拱宸桥长九十八米,高十六米,桥中段略窄为六米宽,两端宽约十二米。桥身用条石错缝砌筑而成,桥面整体呈现出柔和的弧形,像一道横亘在大运河两岸的充满着岁月气息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