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苏轼的父亲苏洵因做官成家的事情也与苏轼争论了一番,苏洵认为堂堂七尺男儿就应该入朝廷为国效力,再者成家,也有利于其未来仕途发展。
“那后来您可听从您父亲的安排了吗?”
张清辰继续问着。
“我们当时吵得不可开交,但父亲又突然提起母亲,他知道我与母亲深刻的感情,我当时也沉默了许久,因为母亲也希望我刻苦读书,做个为百姓付出的好官。”
苏轼说着叹了口气。
至和元年四月,那进士王承借故在城外凉亭安排了诵诗会,各地文人雅士都距离在一起。其实这王承是想暗中为其女寻找一位如意郎君,正因为那苏轼的父亲与王承有些交情,因而苏轼也在邀请名单之中。
“这么说后来你还是听了父母的话成了家是吗?”
“要说也是因为那次一个聚会的原因,王承是我父亲的好友,那次有机会同他也交谈了几句,他似乎也很看好我,所以在我二十岁的时候,便由两家父母安排,我便与妻子成了亲。”
苏轼回忆着。
“那王小姐为大家闺秀,肯定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子吧!”
张清辰直言道。
“不错,我妻子是个温柔善良之人,而且懂礼数,跟她相处是总让人觉得很轻松。”
苏轼微笑着说道。
其实那王承之女王妍那时嫁与苏轼之时,不过十七岁,容貌也是格外出挑,当时一听苏轼是个才学相当优秀之人,便对苏轼更是尊重,而她个人嫁过去后,也是生活在一种安静和谐的环境之中。
而苏轼的妻子本身也是有才学的,在苏轼看书写文章时,她也能偶尔很苏轼谈论几句,而这让苏轼便更是开心,他认为妻子是个聪慧的女子,同这样的夫人生活,是幸事也是此生的机缘。本来他不愿成家和考取功名,但父亲一直在旁边劝他,他也感受到了无奈和很深的压力,但自从娶了他的妻子之后,他似乎轻松了许多,也有了前进的勇气和自信。
“这么说您成家之后便开始准备进京赶考了吗?”
张清辰好奇道。
开封也是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景色优美,当地的文人雅士也是特别多的。而当时的皇宫就在开封的附近,开封盛产各种粮食物资,而这里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是的,当时我就直接去了开封。当时我很顺利的通过了各种考试,正当我以为我的做官之路要开始的时候,结果我的母亲又不幸因病去世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