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察色,这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可惜,我不太会。”
苏轼微微有些叹气。
“后来,我就去见了皇帝,在那里,我遇见了一个人。”
“什么人?”
张清辰合适的询问道。
“王安石。”
苏轼说出这个名字时带着一些沉重,也同时有了一丝释然。
“他主张的变法弊病良多,过大于利,可惜,可惜。”
“我上书不久,我就明白,在这偌大的一个朝堂,始终没有我的一个落足之地。”
“那一年,我去了杭州。”
恩师欧阳修,以及新任宰相王安石站在了对立面,这对于当时已经名满京城的苏轼来说,可谓不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美食,美景,都是我的良药。”
苏轼说到这里时,一种油然而生的豁达之情,自然而然影响着他人。
“我词中自有一番明月徐来。”
张清辰忍不住出声询问:
“那后来呢,你得罪了宰相,岂不是一辈子都不能回到京城。”
这个问题,让苏轼脸上多出了一些难明的意味。
“我可是有着一个好弟弟啊。”
空气中出现了难言的安静。
作为后期一路高升的苏辙,曾有网友戏言,他这么做的目的都是捞哥哥回京。
张清辰决定转移这个话题,就是这么一小会功夫,弹幕已经被弟弟捞我这四个字占满了。
“那接下来,在您身上又发生了什么。”
在历史上,苏轼的一生起起落落,很难想象,再面前这个男人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苏轼有些洒脱的挥了挥手。
“有些事情,无非就是人生的点缀,既然你想要采访我,那么,总该让我聊聊吧。”
张清辰一愣,就这样,苏轼占据了主导地位。
“并不是我不想提及,而是几句诗文就能扯出一个朝堂的讨伐之声。”
“说出来,也只是败坏了心情。”
张清辰只好重新调整了采访计划,做出了一个请的手势。
苏轼往前走了两步,轻轻一挥袖子。
“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
“我不管最后谁继位,但求天下之平。那时,元佑四年。”
“我被哲宗任为龙图阁学士,被发往了杭州。”
“你猜,我发现了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