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牡丹花会(第1页)

洛阳为牡丹之都,古诗有“洛阳牡丹甲天下”,有“牡丹之都”“中国之都”之美誉。而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而且品种繁多,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称,长期以来被人们当做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传说牡丹盛于长安,至武则天当了皇帝,与一年冬天,至上苑饮酒赏雪,酒后在白绢上写了一首五言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写罢,她叫宫女拿到上苑焚烧,以报花神知晓。诏令焚烧以后,吓坏了百花仙子。第二天,出牡丹外,其余花都开了。武则天见牡丹未开,大怒之下,一把火将众牡丹花烧为焦灰。并将别处牡丹连根拔出,贬出长安,仍至洛阳邙山。洛阳邙山沟壑交错,偏僻凄凉。武则天将牡丹扔到洛阳邙山,欲将牡丹绝种。谁知牡丹在洛阳邙山长势良好,人们纷纷来此观赏牡丹。

从此每年清明、谷雨之际,牡丹花开之际,四方文人墨客、士绅名流、富商大贾无不云集洛阳争相观赏这花中之王。时至今日,虽然牡丹种植已经转移到安徽毫州,但是其深厚的底蕴依在。两年前洛阳花痴刘丹亭培育出黄金色的牡丹,更加繁荣了洛阳花市。

这一天,孙诚一身书生打扮,方巾青衫,折扇轻摇,神态甚是潇洒,信步走出王府,来到城东白马寺赏花,果然不愧是六朝古都,虽然历经战事,仍然属于繁华之都,今日白马寺花会,城中便万人空巷,寺内看花人摩肩接踵,笑语欢歌,万紫千红的花光,如醉如痴的人流,汇成人流的海洋。

“国运昌时花运昌”,孙诚默默地想着,这个时代国家强大,世之信服,几十年前有位皇帝说过:“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赔款”,民族自信心强大。即使后来国家九五之尊被北蒙虏走,朝廷都不与之谈任何条件,宁可另立新君。穿越在如此有骨气的时代,让人怎能不心潮澎湃?

“等我把江湖势力拧成一股绳,就该为国家百姓的兴亡出一把力了。蒙古达延汗伯颜猛可,王越大将军没有把你擒获,郁郁而终,结果让你一统大漠,威胁北疆。有我来到这个时代,绝对不会旁视!”此时的孙诚踌躇满志。

孙诚漫步花间,只见花容浸盛,娇容三变,尤在季孟之间。等此而上,有天香一品,石榴红,胜娇容,宫红袍,琉璃贯珠,新红种种不一,杂红最后出,品种难得。又有大黄一种,轻腻可爱,不减三变。佛顶青为白色第一。大抵红花以花子红,银红、桃红为上。又见草堂数武之步,种莳殆偏,率以两色并作一丛,红白异状,错综其间,又以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