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所以在中华武术修炼中,打坐也是一种修炼内功,涵养心性,增强意力的途径。
打坐的特点是“静”,“久静则定,久动则疲”。因此,打坐结束之前,都要静下心来不理会任何事,这也是为什么这个中年人不理会叶澜的原因。等到打坐结束后,同时要活动筋骨,如:打拳、舞剑、踢毽、自我按摩等等,做到“动静结合”。
但是听不到回答的叶澜的心愈发的狂躁,他也不想管那个中年人是不是在打坐。即便是知道,他还是想要听到那个中年人的回答。
忽地,这个中年人头稍稍偏了下,但他的双眼依然是闭着的。但是叶澜还是以为他打坐完成了,所以便再一次向这个中年人问问题,有关他的问题还有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的问题,等等等等……
因为叶澜他知道,打坐的基础是需要头正。所以,看到那个中年人头偏了一下,就以为那个中年人打坐完了。
这个打坐他是有讲究的。
首先,得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
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这也是为什么叶澜看见那个中年人头偏了下,反应这么大了。
然后就是,双眼需要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
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
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
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