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心理学的邀请》:用心理学原理解释生活的方方面面(第1页)

今天带你了解的这本新书,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编辑部出版的《心理学的邀请》。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不同心理学领域的「逻辑框架」,并将批判性思维融入其中,让我们可以「像心理学家一样思考」,用心理学原理解释生活的方方面面。

咱们举个具体的例子吧:

不久前,在欧洲杯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球星 C 罗移走了摆在他面前的两瓶可乐,拿出矿泉水,并举瓶表示喝水更健康。有报道称,C 罗此举导致可口可乐股价下跌,总损失达 40 亿美元。由于可口可乐是欧洲杯官方赞助商,C 罗的举动或会遭到欧足联的处罚。但对于体脂率常年保持在个位数的 C 罗来说——要知道,一般健康男性的体脂率是 15% 到 18%——拒绝碳酸饮料,仅仅是他的自律饮食习惯的一部分。

那么,问题来了,理想的体重、傲人的身材,真的仅靠意志力就能达成吗?自律真能给我们自由吗?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指对人或动物而言,促使他们趋向某个目标或远离某种不愉快情境的过程。而饮食,也就是觅食动机,是人类动机的四个重要领域之一。咱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瘦,有的人胖;有的人吃什么也不增重,有的人一生都为减肥而徒劳地努力;有些人讨厌肥胖,而有些人却认为胖了正好。那么,就觅食动机而言,影响因素都有哪些呢?

首先,体重和体形受到遗传因素的强烈影响。

有段时间,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身体过重是情绪失控的信号。如果你发胖了,是因为你讨厌父母的管教,害怕亲密关系,或是想通过饭后甜点,填补情感空虚。你一定听说过「压力肥」,作为一名合格的打工人,每天从早九点工作到晚九点,每周工作六天,节假日手机 24 小时待命,工作压力让我们渴望用丰盛的食物来抚慰我们的胃和心。

然而,后来的研究结果发现,超重的人和体重正常的人,都存在情绪困扰,谁也不比谁多,谁也不比谁少。更有研究表明,体重过重,并不一定是由暴饮暴食引起的。一些「瘦人」吃的并不比「胖人」少。在一项早期研究中,研究者让志愿者饱食数月,结果发现瘦的人想增肥,与大部分体重过重的人想减肥一样困难。实验过后,「瘦人」的体重还会迅速降低,而过重的人,体重则会迅速反弹。

对这些研究结果的一种解释是,生物机制使你的体重维持在一个受遗传影响的「定点」上——你不去有意地增重或减肥时,体重会维持在这个定点加减 10%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