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哈佛幸福课》。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30 万字,我会用大约 18 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解书中精髓:我们总是在幻想幸福,但我们并不明白什么是幸福。
1993 年,有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诸事不顺。他的母亲和老师相继去世,他和妻子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儿子的学业也不顺利。一年之后,他跟同事兼朋友、心理学家威尔逊谈起这段经历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曾经他以为一辈子最糟糕的一年,其实并非他想象中那么差劲。
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哈佛幸福课》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吉尔伯特。吉尔伯特和威尔逊就这个现象进行研究,共同创造了「情感预测」这个学术名词。吉尔伯特在成为情感预测领域专家之后,开始向大众推广相关知识,《哈佛幸福课》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哈佛幸福课》这本书,主要是纠正我们,在想象自己幸福未来的时候,会遭遇到的种种盲区。吉尔伯特用一个个独特的思路告诉我们,我们总是热衷于预测未来的幸福或者不幸,但其实这种预测往往是不准确的。
我们都想象过自己的未来,深信那时候的自己一定会比现在过得更好。我们都知道,小时候对未来的想象,往往没有多少能实现。例如在著名电影《爱乐之城》中,男生想要成为音乐家,女生想要成为时尚模特。只有他们在做白日梦的时候,这些愿望才能实现。白日梦虽然不会改变他们的人生,但他们却可以从梦中获得足够的勇气继续前行。
对很多人来说,幸福是遥不可及的,做梦也不能让我们更近一分。于是我们就不禁要问一个问题,既然明知道幻想是徒然的,为什么我们还是会锲而不舍地做着关于未来的白日梦呢?
01
接下来,我们就将探讨,这种想象未来的梦,究竟是怎么凭空冒出来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将解答一些多年来困扰我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想象的未来,总是和现实有那么大的差别?我们有办法去准确地想象出自己未来的模样吗?我们总是追求未来的幸福,但幸福究竟是什么呢?
首先就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在生理和心理上是怎么产生的。
哈佛心理学教授拉姆·达斯,在 20 世纪 60 年代辞职,去往印度,他想要在印度学习一件事情,那就是我们人要如何才能停下来,什么都不思考。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停止思考未来,就能获得快乐。为此,他写了一本叫《活在当下》的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