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 节 《爱与孤独》:人性的孤独与爱的源头(第1页)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爱与孤独》。这本书大约 19 万字,我会用 2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孤独的深度与爱的容量-你我生而孤独,彼此相爱。

《爱与孤独》中有这样一句话:「爱与孤独源自同一种情感,一个人对孤独的体验与他对爱的体验成正比,孤独的深度决定了爱的容量。」如果说,孤独是爱的本能寻求接受而不可得,那么爱就是对他人之孤独的发现与抚慰。

历史上伟大的灵魂,无不兼具深不可测的孤独和博大的爱。这种爱不能在有限的人世中耗尽、这种孤独不能在其生活的时代获得回响,因此遍及人类、遍及后代,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呼唤知己、照亮真理的荒原。

这本书的作者周国平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其作品丰富,涵盖散文、纪实、诗集、哲思录、演讲录等文体。

周先生的散文按主题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对生命、心灵、文化、情感的感悟。《爱与孤独》是周国平散文经典系列之情感卷,收录了先生 50 余篇散文,集中阐述了对人性、爱情、婚姻、家庭、教育等问题的思考。

为了更好的为你呈现本书的思想精髓,我会分三部分完成讲解:

第一部分,是爱与孤独。我们为何生而孤独?爱与被爱的源头在哪?

第二部分,是两性与爱情。男人与女人的虚荣指向何物?何谓「一千人中之一」的爱情?

第三部分,是婚姻与忠诚。婚姻为何被称为爱情的坟墓?自由与忠诚能否两全?

首先进入第一部分内容的讲解:人性的孤独与爱的源头。

周国平说:「人人都是孤儿。」

我们被孕育出来源自无限宇宙中一次偶然,借父母的躯体从虚无中幻化。因为从茫茫的黑暗中孤身而来,因此无依无靠;从出生起就被种种伤害、种种不如意包围,因此痛哭流涕、惶惶不可终日;长大后,不论父母还是爱人都不能把我们保护,没有一个怀抱可以免于悲怆、病痛、以及死亡的归宿。

因此没有谁不是生而孤独的。因为孤独,我们有了爱的理由。

两种不同的孤独,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爱:个体的孤独感,让我们在父母和爱人身上寄托隐秘的渴望,如孤儿般渴望被爱;来自宇宙的孤独感,让我们怜悯、慈悲,与万事万物共情,如孤儿般懂得爱人。

人人要求被爱,但并非人人懂得爱人。不被爱则深感寂寥,觉得世界冷酷、不值得留恋;不会爱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