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节 《物理学》思维底层的根本特征(第1页)

在我看来,宇宙全部的运动现象,有「个体」和「关系」两类要素,人人都看得见。

亚里士多德认定,关系是个体的属性;印度人认为,个体是关系的属性;中国人认为,关系和个体是平等的存在,谁也不隶属谁。

这三种理性运用的方向,在基本点上,是不一样的。

既然如此,亚里士多德错了吗?

上一讲我已经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由,在他看来,他的选择是理性的,因为把关系看作实体的属性,才能真实地全面描述并解读全世界。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具体事物才是独立真实存在的,这种思维方向,可以很方便地让理性发挥功能,建立各种研究学科,并且方便在各种学科基础上,进一步让理性发挥作用,去进一步浓缩真理,直到认识最高的真理。

基于理性进行分科,再研究,要不然一锅粥,理性很难取得成果。

亚里士多德显然是分科的高手,在《物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亚里士多德解释了哲学跟数学以及科学有什么不同,他举了一个光线的例子。

光学是干什么的?对于一道光线,光学考虑这是一条直线,但是这种考虑,是为了研究光本身服务的。

数学与此不同,数学不反对研究自然界中的直线,但是,就算研究光线,那也是为了研究几何抽象的直线,数学并不在乎光线本身。

至于哲学,与数学与光学都不同:哲学即重视光,也重视线。

这两方面,哲学都综合重视。

因为,数学和光学,都只看见了世界的侧脸,只有综合地看世界,才能看见世界的正脸,才能发现自然界运转的真相。

这种综合性的思辨,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就是作为第二哲学的自然哲学。

《物理学》第三章第一节开头就明确讲,认识整个自然界的根本运动规律,这是自然哲学的任务。

不只是说说,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遵循这个思路展开真理研究的。

他本人的研究成果,是百科全书式的,凡人类的知识,他都要知道。

他的哲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识论、方法论,立足于他的博学多才。

分科研究,建立不同的学科理论学说,这是「科学」最早的含义。

各个学科的共同底层基础,是理性,所以各个学科课程由理性进行综合,得出终极真理的推理结果,这个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就是哲学,是理性的最高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