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节 《谈谈方法》:笛卡尔的思想起点(第1页)

上一节我说明了笛卡尔开创了近现代西方哲学,这是他的第三个直接影响。

另外两个直接影响,加上这一个,根源都来自笛卡尔的哲学方法论,那么,这个方法论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我想分两点进行介绍,第一,介绍他思想的起点,第二,他基于自己的思想起点,是怎么展开思考的。

搞明白这两点,大概就能对他的方法论有个初步的了解。

很多人一听到笛卡尔的名字,就想到「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其实,笛卡尔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思想,跟孟子与王阳明很像。

王太庆先生翻译的《谈谈方法》这本书,正文第一部分开篇第一句话就讲:「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笛卡尔的思想起点是:「良知」。

翻译《谈谈方法》的王太庆是谁呢?啊呀,这可是一位真正了不起的大学者,在西南联大,冯友兰先生、贺麟先生、陈康先生是他的老师,他对西方哲学原著十分精通,是哲学原著翻译的宗师级人物。

据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主要是他完成的。

《柏拉图对话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还有狄德罗、阿维森纳等哲学作品翻译,都有王先生的参与。

可以说,王先生是中国人理解世界文明核心要义的桥梁之一。

当然,王先生还翻译了这本《谈谈方法》。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他顺便总结了笛卡尔的生平和思想,基本上,至今中国学术界对笛卡尔的理解,逃不出这篇文章给出来的结论。

王先生把笛卡尔的第一句话,用中国儒家心学常用的「良知」这个词进行翻译,非常高明。

他在译文的脚注说明中讲,原拉丁文用词的含义,指的是每个人心灵之中那个:你知道你对了、明白了,你知道你犯错误了、没搞明白。

这个你心中的「你知道」,是心灵「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

王先生说,这跟孟子良知理性的含义是一致的,所以他选这个词来翻译。

只不过,王先生指出,中国人的良知,往往侧重于「分辨善恶」,而笛卡尔呢,单纯地指「分辨真假」。

笛卡尔的「良知」,是知识论的意义,而不是伦理学的意义。

我想顺便说明一下,我认为,王先生是西哲大家,但对中国哲学的思想研究可能不足够深入。

在我看来,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