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分析了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诞生过程,说明笛卡尔对「良知」理性的运用,已经是按实体式思维模式进行的了,很纯正的西方哲学路线。
但是,接受亚里士多德实体式思维的人很多,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笛卡尔的实体式思维搞定了「哲学数学量化」这件事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笛卡尔,让哲学真正全面回归古希腊哲学的正途;第二,笛卡尔是第一个重新定义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的人。
下面先来说第一个原因,笛卡尔让哲学真正回归正途。
什么是哲学的正途?当代人,很多人推崇科学精神,他们说,科学精神就是提倡怀疑、批判、不断创新进取,对不同意见要宽容,不迷信权威,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自由探索。
啊呀妈耶,这种精神,明明是古希腊哲学倡导的基本精神好不好,怎么变成科学独有的玩意儿了呢?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第二章中明确讲: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累积一点一滴的解释,……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
应当说,亚里士多德这里的「实用」一词,更多地是指社会功利的意思。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探索哲学,开始于内心对世界的迷惑,哲学家对种种知识的探索,是自己内心想摆脱愚蠢无知的渴求,亚里士多德说:
「我们不为任何其它利益而找寻智慧;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
具体的上下文,你可以去读《形而上学》的原文,简而言之,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由地怀疑一切,这是哲学的根本精神。
笛卡尔是这种精神的践行人,他在《谈谈方法》第二部分,设立了四条展开思想理性的规则,这四条规则,形成笛卡尔「普遍怀疑」的理性原则。
「普遍怀疑」,当然是不迷信任何权威,但是,「普遍怀疑」不等于胡乱怀疑,当确定的证据就在这里的时候,理性就应当承认它的真实。
这样一来,理性的步伐可能很慢,但却走得很稳,如此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理性就能带领你我走向真理。
「普遍怀疑」要不要怀疑上帝?笛卡尔没有直接说。
很显然,按照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