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编中,康德延续自己的思路,探讨了自然科学如何可能。
所以,在介绍第二编之前,先来综述一下第一编的思路。
在第一编康德说,时空不是人类心灵之外纯粹客观的玩意儿,时空只是人类直观自在之物的必然方式,是人类身心机体的功能结果。
这个说法,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其实,正在被当代科学所证实。
康德是 1724 年的人,1804 年才死,活了 80 岁。
晚康德 53 年 1777 年出生的数学家高斯,后来搞出非欧几何。
高斯通过数学在理论上证明,只要人自己去改变观察世界的方式,那么,所谓客观空间,就会展现不同的模样。
晚康德 155 年 1879 年出生的爱因斯坦,他提出的相对论,帮助人类突破经典时空模式,开始探索新的时间和空间模式。
这两位,都从科学的立场证明了康德思想的基本方向:人类本身的认知,是构成空间与时间的要素之一。
当然了,康德本人的理论,未必全面正确。
因为他说,时间与空间,是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
数学理性为什么会出现?这就好像你带着红色墨镜看风景,不是风景是红色的,然后让你看见红色,而是带着墨镜这件事,让进入你眼帘的风景模样,染上了红色。
时间与空间,是人类的墨镜,几何是空间的量化,数字是时间的量化,都是先天的。
人类降生在这个世上,大脑中所感知到的世界,必然呈现为时间与空间的模样。
只要世界上还有人类,那么,人类就必然会以时空的方式感知世界,换句话说,人类必然采用数学的方式测量世界。
数学何以可能?因为,人类天生如此。
康德的这个说法,思路上跟大乘佛教的理论,很相像。
大乘佛教认为:人类天生带着的墨镜降生世间,却不自知,这种状态,就叫做无明;如果能突破这种不自知,就是觉悟。
康德并不知道大乘佛教的理论,但是,他也追求智慧突破头脑困境,而且他认为,墨镜并不只是这一副,人类的理性本身,其实也是墨镜。
这就是第二编的内容了,我下面分三点来介绍康德看到的这副理性墨镜。
第一点,自然规律是什么性质的判断?康德说,是先天综合判断。
例如屠呦呦,她结合中医理论,经过大量实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