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2 节 《形而上学导论》:康德砍掉了上帝的头(下)(第1页)

但是,康德在搞定数学与自然科学之后,在哲学领域,他自认工作做得不到位。

康德喜欢把哲学叫做形而上学,他认为,理性在形而上学领域,会碰壁。

康德说,你我现在活在其中并感受到的,是现象的世界。

理性对现象界法则的认知,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理性会仅仅探索现象世界的内部、仅仅停留在具体自然法则上吗?不会的。

蜜蜂可以从花中采出花蜜,但是蜜蜂也不是只停留在花上啊。

理性可以对自然法则进行先天综合判断,然而,理性并不仅仅只停留在探索个别法则上。

对于整个宇宙,对于整个世界,对于整个自在之物,理性都尝试去探索。

康德说,这种尝试会不会有结果?不可能有结果,因为理性只能看到现象,永远看不到自在之物本身。

但是,理性对自在之物的探索,同样永远不会停。

就好像站在悬崖边上,向前一步就掉下去死掉,但是,半只脚悬空地踩在悬崖边上,还是可以做到的。

如果说,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有一条边界,那么,理性永远突破不了这条边界,同时,理性又可能达到这条边界。

康德说,理性没有到达现象世界的边缘之前,都是在进行自然科学法则的探索,当理性探索到自在之物的边界时,这就是真正的形而上学啦。

所以,形而上学是否可能?还是可能的,只要理性不越界,就能在这条边界上做些什么的。

至于形而上学如何可能?康德承认,还不完全知道,反正,理性在这个悬崖峭壁边上,向悬崖之外眺望,可能探索灵魂,可能对整个世界进行研究,也可能研究上帝,究竟能看见个啥?还不是很清楚呢,自己只能临时说说,至于真正的哲学,还有待未来的哲学家进一步研究。

基于此,康德把自己的书,叫做《导论》。

以上内容,就是《形而上学导论》第三编的主题。

康德说,大概、可能、或许、差不多有三个主题:灵魂、世界、上帝,这是未来真正形而上学研究的主题。

未来的哲学家有可能搞出啥成果呢?康德说,我试着猜一猜。

对于「上帝」这个主题,他说,上帝是属于形而上学层面的理念,超越了理性能够认知的范围。

这种说法从表面上看,康德对上帝的存在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如果你翻阅《形而上学导论》就会知道,康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