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3 节 《形而上学导论》:可知边界的外延(第1页)

形而上学为什么有价值?因为人类的理性是天生的,谁也没规定理性只能研究自然法则,谁也没限制理性去探索自在之物。

于是乎,探索根本真理,就成了人类的自然禀赋。

那为啥康德没自信呢?因为康德意识到,从根本上讲,自在之物是永远没法子真正被认知的。

这样一来,哲学探索还有啥用呢?康德给出来了「边界理论」,表面上看,康德像是把哲学引进了死胡同,事实上,康德颠覆了整个西方哲学。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上次介绍,康德认为在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之间,存在着一个边界: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理性的运用,都可以确保正确;越过这个边界,理性的运用就会发生矛盾的现象,就会说啥啥不对。

因为,自在之物永远不可能被真正认知。

所以康德要求,理性的运用,不能随便玩儿,需要给理性限定应用的范围。

这个要求,表面上看,似乎是丧气话,康德似乎认定哲学进入了死胡同。

既然没法子进步,那不如限定理性的运用范围放弃突破。

其实,康德的结论,真正提升了理性的品质。

怎么回事呢?我想,一个圆圈的比喻,可以帮助你我去理解这个情况。

如果在宇宙中画上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人类已经开辟的生活空间。

就好像是今天的时代,人类的活动范围在地球和月亮之间,至于月亮之上的火星木星和整个太阳系,人类的足迹还没有踏上去,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但是,毕竟这是太阳系内,人类还是可以发射卫星去研究研究的,这就是圆圈之内可知的世界。

可知,是可以去探索认知,但不是现在就完全认知了,就像火星和木星,很多秘密人类还不知道。

但是,太阳系之外,尤其是什么什么暗物质,哎呀妈耶,对这玩意儿,现在基本上靠猜。

这就是圆圈之外的世界了,还不是人类有能力认知的空间,暂时是不可知的。

四个词:可知、不可知、已知、未知。

你看,宇宙中的这个圆圈,里面是人类可知的世界,是有光的世界;圆圈外面,是人类暂时不可知的世界,一片漆黑。

圆圈内可知的空间,有已经知道的,这是彩色的已知区域;但是,也有暂时还没鼓捣明白的未知领域,这是空白的区域。

未知虽然未知,但是不怕,反正它是可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