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讲,康德给西方哲学带来了哪些改变呢?
我想介绍三大关键词:第一,现象;第二,直觉;第三,实践。
一、「现象」
康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把人类和真理的地盘,划分为现象界和自在之物。
他这种给理性划定边界的做法,很讨人厌,人人都想突破这个规定。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立马就反弹,给康德一点颜色看看,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同样反弹,不鸟康德。
但是,康德给理性划地盘的思想,不是胡乱讲的。
果然,高斯等人确立的非欧几何,让数学一度出现危机,后来爱因斯坦引发的量子力学,让物理学也一度危机重重。
今天的数学和物理学,基本上安全了,但是,代价就是所有传统哲学的地盘,似乎全部变成科学的了。
哲学还有什么真实的价值?哲学危机真真实实地展露在大众面前。
所以,很快地,相当多的人纷纷同意,应该「回到康德去」,这就是新康德主义。
另外一批人,不同意回到康德的道路,但是,康德的「现象界」概念,他们很重视。
这批人,要么玩出了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要么走向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的道路。
我这里虽然只是粗略用几句话说说,但其实涉及的时间段,跨度很大。
比如说,二十世纪初,德国大学的教授席位,都是新康德主义者,他们内部又分为早期的生理学派,后来的马堡学派和海德堡学派。
至于现象学运动,还有结构与解构主义,今天仍然有影响。
其中,现象学运动,最初是胡塞尔,后来是海德格尔,再发展至二战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最后是上世纪 60 年代发展起来的解释学。
整体上,在我感觉,这批哲学家就好像站在康德划定的理性边界上眺望真理,尝试从整体看世界。
你瞧,这不就是尝试搞定森林的整体面目吗?应当说,印度哲学本来干的事情,他们也在尝试。
结构与解构主义,在我感觉,就在尝试抢中国哲学的饭碗。
结构主义原本是语言学学派,但是这个学派的原则很哲学,慢慢变成了重大的哲学学派。
他们的系统思想,和对语言细节的掌握,就好像站在康德划定的理性边界上,回过头来,从森林的全局,重新去考察每一颗树木。
这个思维方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