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 节 《主体解释学》:福柯对幸福的苦求(第1页)

灵魂的流向,是怎样的呢?上一次我讲康德,说他重新定义了西方哲学,我认为,全部西方现代哲学,堪称后康德哲学,西方思想世界,当前仍然是转型阶段。

那么,谁能代表未来西方哲学的方向?

福柯的分量是否足够呢?康德之后,法国的柏格森与萨特,都不比他差,英美德的大哲学家,更是不少,干嘛选他呢?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善变;第二,他有一本书叫做《主体解释学》。

西方现代哲学的多样性,是出了名的复杂丰富,福柯一生复杂多变,简直就是最好的代言人。

福柯平常话不多,似乎也不善交际,少年时被升学压力搞得好几次自杀,平常就是个典型的工作狂。

但是,他偏偏喜欢交朋友,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师。

他的老师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法文翻译,有一次,他老师带着福柯去瑞典讲学,直接在讲堂上指着坐在一边儿的福柯对听众介绍:真正的哲学家就在我身边。

当然,后来福柯也不负所望,成就非凡,被誉为「当代的康德」。

福柯待人很真诚,在上世纪 60 年代法国「五月风暴」中,为保护学生,四处奔走。

同时,福柯的内心深处,又有着打不开的窗户,他一生的思想探索,不断变化对各种领域的研究,都是在尝试开启这扇心灵之窗。

这是扇什么窗户呢?没有人可以替他解释,但是,《主体解释学》这本书,似乎透露了一些信息。

米歇尔·福柯是 1926 年生人,二战后,他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这是法国的北大清华,所以压力很大。

福柯患上了忧郁症,自杀差点死掉。

1950 年福柯毕业后,一度参与法国外交部在华沙的工作。

福柯是同性恋,当时是冷战时期,福柯很快中了美男计,只能狼狈离职。

1970 年,福柯正式就任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史教授,一直到 1984 年去世。

我为什么介绍福柯的生平呢?不同于笛卡尔、康德,那两位一生普普通通,没啥花样。

但是福柯特能折腾,多姿多彩。

他满世界讲学,从学术的角度,研究疯癫、精神病、监狱史以及男女之性,他吸毒,他鬼混,最后死于艾滋病。

但是,同样是他,他冒着生命危险在西班牙向弗朗哥政权抗议死刑,他与萨特一起,出席声援监狱暴动犯人的游行,他不惜浮名坚持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