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修行文化在地球上有的文明传承中,都有一些,并不是专属哪个文明的。
但是应当说,只有在印度文化中,修行进入了主流文化。
印度教的基本人生观就是认为,人的一生分为四个阶段:学习、家居、林居、出家。
少年是学习的阶段,青年是成家立业的人生阶段,年纪大了要懂得提携后辈,然后在老年,应当完全出家,追求生命的解脱。
那么,老年之前修行不修行?当然也得先学会怎么修啊,要不然,老年的时候咋修啊。
所以说,修行文化在印度,进入到生活的主流位置。
这种情况,在其它文明系统中,似乎没有发生。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可能跟印度的生活条件有关系。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开玩笑地说,只要躲开各种毒虫猛兽,随便在树上摘个果子,大概就饿不死。
跟你我这些生活在温带、寒带气候环境的人相比,人在这种地方,比较容易活下去。
这种生活状态,让任何文明中都有的修行文化,在印度文明中进入主流。
天天吃饱了没事干,不修行,人生还追求啥呢?久而久之,印度文明中修行文化,很系统化。
人类另一个很系统的修行文化,应该是中华文明中存在的丹道体系。
儒家倡导的「修身」这个词,中国人很熟悉,但是,一般来讲,这个词的意思是全面地自我教育与提升。
「全面地自我教育与提升」这个目标,当然全人类都需要,但是,教育什么呢?怎么提升呢?折腾这一切,为了个什么呢?
幸福,当然是幸福。
如果不是为了根本的幸福,干嘛折腾自己修这个、修那个呢?还不如晒晒太阳喝喝茶呢。
只不过,印度人认为,通过禅定才能终极幸福;中国道家认为,通过丹道才能保障幸福;中国儒家认为,坚持礼乐仁义,做人做到家,才是现实的幸福。
福柯怎么想呢?康德把上帝的脑袋砍掉之后,终极幸福在哪里?西方文明大踏步向全球化进军的步伐,转移了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但是,如何实现幸福?西方最顶尖的思想家面对这个问题,无法回避。
福柯关注「修身」,其实就是直面这个问题。
《主体解释学》这本书的内容,福柯以柏拉图两篇对话为开端,东拉西扯,绕着圈地搞出很多文献来进行分析。
如果有人讲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