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讲了:这个主题在不同的时代,具体形态不一样。
福柯认为,西方历史上有三种「关心自己」的模式:柏拉图模式、希腊化模式、基督教模式。
福柯的重点,放在了对希腊化模式的解析上。
为什么?因为另外那俩,其一,西方人对它们相对更熟悉些,其二,那俩口号喊得响,但其实显不出「关心你自己」不同于「认识你自己」的独有特色。
所以,福柯为了讲明白「关心自己」的独特性,就重点讲解希腊化模式。
问题来了:那么,对于「关心你自己」这个原则,福柯认为,它有啥独特性呢?
我想讨论两个情况,来说明这种独特性。
第一个情况,关心你自己,当然自己要好好想一想自己,所以关心你自己的活动,往往伴随着认识你自己的理性认知。
为什么呢?既然关心你自己,你总不能凭空关心啊,既然只要关心自己就好,那么,身体健康吗?家庭和睦吗?情感顺利吗?这不都是和自己相关的事儿吗?
但是请注意,面对这第一个情况,脑子别犯糊涂,身体不是自己本身,悲欢离合、自古难全,同样也不是自己本身。
所以,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这个著名的哲学三连问,就必然出现了嘛。
那个需要关心的自己,只可能是你我心中的灵魂,这个灵魂才是生命的根本。
总之,关心自己必然伴随着认知自己,这个特点,由柏拉图模式最早发现。
而且应当说,古往今来的思想,没有理性,就不是哲学。
人类的思想史的硬核,必然是理性。
以上是第一个情况,下面聊第二个情况。
按刚才的说法:除了内在的灵魂,什么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这话是不错的,但是,身体是不是健康,家庭是不是和睦,情感是不是顺利,这些事儿虽然不是灵魂本身,但最起码是考验灵魂的事儿嘛。
既然是能够考验灵魂的事儿,那么,干嘛不从这些事情下手,去实现「关心自己」呢?假设说,如果在实践中,找到一大堆行之有效的技术,让自己能够做到「关心自己」,那干嘛不去做呢?
你瞧,这里说的第二个情况,就导致「关心自己」不仅仅局限在认知活动中,「关心自己」完全是一种复杂的实践活动。
福柯说,请注意,这种情况下,实现「关心自己」的途径,是实践。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