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7 节 《主体解释学》:哲学修行论的潜在全球影响(第1页)

上一次我介绍了《主体解释学》完美自我的技术系统,有两种表述,第一套说法按照「养生法、家政学、性爱论」划分,这种表述比较出名。

第二套表述体系,讲苦行的目标、苦行的方法、以及苦行的步骤,同样自成体系。

福柯在 3 月 17 日第一小时课程中表示,他使用「苦行」这个词,跟别人不一样。

在西方,「苦行」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起基督教修道院的苦修生活。

在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天主教形成了完备的生活手册,从早到晚,每一天的各种时刻你应该干嘛,规定地清清楚楚,甚至,你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人生阶段,每个时候应该干啥,全部规定下来了。

这种基督教的苦修方式,福柯说,源于公元 4 到 5 世纪的隐修规则,一大堆必须时时刻刻遵守的规则。

请注意,福柯在 3 月 17 日第一小时的这个课程中说,这种宗教化的没有精神自由的生活状态,是和哲学训练不一样的地方。

哲学修行,或者说哲学生活,它遵守的不是死规定,而是自主的某种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其一,最终的目标是让自己变成真理本身,真话主体化;其二,用哲学性的「听说读写」,武装自己的心灵,开通内心通向灵魂的通道,然后,就可以实现第三点,进行「严谨地生活」了。

福柯认为,「严谨地生活」步骤上有两个系列,他在最后的两次课,分别陈述了这两个系列。

第一个系列是什么呢?

福柯说,他更愿意用「严谨地生活」来代替回避掉「苦行」这个词,因为,他看到的希腊化关心自己模式,是哲学修行,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刚刚讲的基督教式的苦修,精神主体是没有自由的。

苦修的最终目的,是否定现在的灵魂,完全做到臣服于《圣经》。

那么,哲学式「严谨地生活」与此有何不同呢?面对自己当前的不完美,不是抛弃自己,而是主动通过「严谨」,完美自己,修养自己的灵魂,最终,让自己变成「说真话的主体」。

可以看到,自主意识的强化,这是哲学式严谨生活的本质。

自主意识,是贯彻始终的,所以如何「严谨地生活」呢?福柯发现,人类从古至今,满世界都流传着很多相关的技术,都可以拿来为「哲学修行」所用。

这些办法,慢慢发展成第一个系列的东西:自我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