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三节,我围绕语言学本身的情况,浓缩洪堡特书中的精华。
洪堡特思想的基本立场就是:语言与思维是一体的两面,语言既客观也主观,既内在也外在。
洪堡特的学术研究,基本是在语言学自身的领域中耕耘,并没有全面跨界到哲学领域中来。
但是,他的这个立场结论,可以说,已经找到了传统西方哲学发生全面危机的原因。
同时,这个原因,也为西方哲学的危机,提供了升级进步的机遇。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先补充聊聊西方哲学的危机,以便于向您说明语言与哲学有啥关系。
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在笛卡尔之后,进入了大发展时代。
科学知识突飞猛进,人类的知识大树,枝繁叶茂,直插云霄。
这棵大树的主干是啥?一言以蔽之,就是物理现象的量化,这棵大树的树根在哪?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性精华浓缩而成的哲学。
但是构成这棵知识树主干与树根的物理学、数学、哲学,都在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遭遇到危机。
经典物理学,在爱因斯坦之后,遭受量子物理学的挑战,基本观念失效了。
数学的本质基础,被归纳为逻辑运算,但是,「悖论」这种玩意儿出现了,数学的基础也被动摇,由此发生了数学危机。
这两个危机,根本上,都转化成为西方哲学的危机。
量子物理学对经典物理学的挑战,有一个著名的思想试验:薛定谔的猫。
一只猫被关在一个盒子中,这个盒子中还有放射性物质以及毒气瓶。
当时的量子物理学已经确认,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也就是粒子和波。
现在假设,只有放射性物质粒子化衰减的时候,毒气才会被释放出来把猫毒死。
然而,当时的科学家已经确认,只有当人进行观测的时候,放射性微观物质才会完全呈现为粒子放射。
那么好,如果盒子被一个人打开,那么放射性物质肯定会粒子衰减,毒气肯定会被释放把猫毒死。
但是,如果盒子没有被人打开,那个放射性物质粒子衰减了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既然如此,那只猫死了吗?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到底死没死?抱歉,只能讲,猫处于生和死的叠加状态。
是不是觉得很恼火?如果你恼火,说明你听懂了。
当时的量子物理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