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4 节 《论人类语言结构》:语言让灵魂向上生长(第1页)

上一节我主要聊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危机。

但是在我看,这其实也是西方哲学升级进步的机遇,心灵和灵魂,往往需要依靠语言,才能向上生长。

迄今为止,西方哲学语言学转向远远没有完成,尽管罗素的「外在关系说」让很多哲学家意识到,需要重新审视实体与关系这两类玩意儿,但是,怎么正确处理好这事儿,似乎不好办。

例如法国解构主义大师福柯,他很重视心灵与自我的关系,认为这事儿是生命幸福的根本,但是,跟传统的实体思想怎么协调?是采取中国人实体与关系都重视的立场呢?还是采用印度彻底关系化的思维呢?下不了决心。

我觉得,洪堡特书中探讨的四大语言类型,为语言学转向,可能提供了未来的解决方案。

但是,语言学专业领域的成果不能直接拿来用,因为其中有需要调整的地方。

跟很多人文学科一样,专业语言学是西方人主导创建形成的。

这样一来,本位主义的立场,就很浓厚。

例如,洪堡特书中有一个经常冒出来的观点,就是认为四大类语言中,屈折语的优点是最多的,是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向。

汉语的优势,尽管被洪堡特予以肯定,但是,他认为汉语的语法性很弱,问题很多。

这个观点,并不是洪堡特个人的偏见,而是那个时代西方人普遍的偏见,洪堡特受到影响罢了。

相比较而言,洪堡特整体上还是比较客观的,例如,他在讨论复综语的时候,就特别强调,千万不能把复综语看做原始语言,这种语言形态或许保留更多上古人类语言的基因,但是当代的复综语本身,是丰富多彩非常成熟的,一点儿也不原始落后。

我想指出的是,语言学专业领域至今使用的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屈折语与黏着语的划分。

这种划分我认为,如果能够做出一点学术调整的话,那么,就能够跟人类四大思维模式一一对应,可能会让西方哲学语言学危机,得到彻底的解决。

关于这个猜测,我想讲两个情况,第一,人类四大模式跟语言学的对应现状,第二,屈折语黏着语划分中隐藏的思想问题。

人类当前的哲学形态有三类:古希腊罗马哲学传统、中华哲学传统、印度哲学传统。

我在「灵魂的流向」五本书讲座中,正面讨论过三大哲学传统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思维模式上的不一样,它们分别对应:实体式思维模式、关系实体式思维模式、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