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 节 《西方哲学史》:哲学的社会功能与心灵功能(第1页)

上一节我结合康德的思想,讨论了人类及个人心灵的结构,我为您指出了「理性、感性、体验」三要素,这三要素导致人类三大类知识的形成,其实还有第四类知识:哲学。

前三类知识,分别是:以理性判断为核心形成的实证性知识、以感性领悟为核心形成的修证性知识、以体验认同为核心形成的信仰性知识。

请看,人类的这三类知识,是如何确立起来的呢?人类运用理性、感性、体验这三个要素来做终极裁判,在同一块可知领域中耕耘,分别形成了彼此不同的三大类知识。

请注意,这三要素,分别可以把很多「未知」领域转化为「已知」。

它们在圆圈内的「可知」领域,是有效的,那么,面对圆圈之外的「不可知」领域,怎样办?这就需要人类的第四类知识出场了,这就是哲学。

所谓「不可知」,就是字面上的意思,「理性、感性、体验」这三要素统统发挥不了作用,是给不出有效结论的。

这样一来,「理性、感性、体验」面对「不可知」领域,都只能假设、再假设。

这些假设,多多少少,勉强也算是这三类知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假设就是假设,本质上,统统不是真实有效的知识。

就像康德讲的,那个不可知的「边界」,是不可超越的。

任何时代,都受到具体条件的制约,无论全部人类再怎么努力,都不行。

例如,唐宋时代的全部人类,就算全部都能李白杜甫一样的吟诗作赋本事,就能够发现太阳中心说吗?当代的人类把全部财富来支持霍金,就能够了解黑洞中的世界吗?没用的,最近的黑洞也在 2800 光年之外,怎么去验证?

单独分别运用「理性、感性、体验」三要素的功能,永远只能老老实实呆在边界的这一边,永永远远只能在「可知」的领域里才能有效。

既然如此,面对「不可知」世界,人类只能束手无策吗?不是的,我在浓缩康德《形而上学导论》精华第五讲中提出,虽然这个边界不可以跨越,但却可以拓展。

你看,前三大类知识全部是作用于「可知」领域的,但是,它们三者的精华,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浓缩,形成综合性知识。

使用这种综合性知识,康德看见的那条边界,朝着「不可知」领域的方向,就可以不断被推进拓展。

很多「不可知」的地盘,就可以变成「可知」领域。

为什么敢这么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