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哲学,不是学来的,每个人都天生就会拥有。
然而,个人天生的哲学,往往弱得可怜,于是乎,「学而时习之」的问题就来了。
要知道,任何人的心灵之中,都存在划分「可知」世界与「不可知」世界的一个圆,任何人心中的个人哲学,就是那个圆的边界。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你我的心灵存在什么样的边界,你我的人生就拥有什么的格局。
如果你我心中天生的个人哲学很狭窄,岂不是给自己的灵魂戴上了枷锁?岂不是给自己的生命划定了不可进入的禁区?
与其任由心灵天生搞出一个哲学来划界,干嘛不去学学别人更高明的哲学,去打开自己灵魂枷锁呢?干嘛不让别人的哲学,帮你我把心中的不可知边界拓展开来呢?
赵敦华先生在《西方哲学通史》上卷的序言中讲,学习哲学史,不是简单地学习历史上存在的各种哲学知识,而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搞明白其中的思想方法。
掌握哲学中的思维方法,这才是学别人哲学的真正目的。
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就需要带着这样的心境去读。
历史上的这些哲学大家?为什么会这么想呢?为什么会那么想呢?他的道理何在呢?他的缺陷何在呢?他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呢?努力通过罗素的介绍,搞明白这些问题,这是重要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评判工作呢?归根结底,还是要把先哲的智慧拿来,放到自己的灵魂中来。
我自己会不会这样想呢?我自己为什么不这样想呢?我自己怎么就让自己的灵魂是这样的呢?我自己的灵魂还能是怎样的呢?
想当年,我沿着这样的方向学习哲学到今天,我发现,内心灵魂的存活,需要实证性知识,需要修证性知识,需要信仰性知识,但是,真正直接需要的,只有综合性的哲学。
因为,尽管哲学浓缩其它知识的精华,但是,无论它是你我天生的,还是经过学习重新调整的,哲学只面向灵魂,与他人无关,与世界无关,与神佛无关。
哲学,是你我每个人生命中真正不可或缺的东西。
很显然,如果你我的灵魂是这样的,那么,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不同样如此吗?所以,重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跟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将心比心,怎么可能没有同气连枝的共鸣感触呢?个人灵魂的孤寂,毕竟只有哲学才能抚慰。
既然如此,哲学究竟是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